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马铃薯黄萎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本课题组长期从事马铃薯黄萎病的相关研究工作,依托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向日葵和马铃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项目编号201503109),对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该病害的室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探索、归纳和总结,并取得了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总结编制了《马铃薯黄萎病室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并申报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2. 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3. 协作单位:赤峰市喀喇沁旗农牧局植保植检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
4. 起草人:周洪友、王东、邱廷艳、马平、张力群、李社增、赵君、孟焕文、张笑宇、张键。
二、制定技术规程的目的意义
马铃薯黄萎病是目前马铃薯生产中继枯萎病、黑痣病外又一危害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且有进一步扩大发生发展的趋势,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近年来,马铃薯黄萎病在我区以及我国的其他马铃薯种植区呈现出发生面积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的态势,黄萎病由于是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常规的防控手段往往不能够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培育、推广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但准确评价种质资源的抗病性是抗病育种的前提。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马铃薯黄萎病相对稳定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国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是个空白。马铃薯黄萎病病圃的建立、抗性鉴定方法、病情分级标准和抗病性评价标准都不统一,往往同一份材料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得出的结果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对马铃薯黄萎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和规范。建
立一套马铃薯抗黄萎病准确可靠的鉴定技术和评价体系,以便对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为筛选抗性水平高且稳定表达的抗源材料用于田间黄萎病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三、主要起草过程
在标准的起草过程中,由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标准起草小组,负责标准撰写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承担资料的收集、整理、起草和意见汇总工作。工作过程简述如下:
1.有关国内外标准与相关研究报道等资料的收集
通过资料的收集,发现在马铃薯黄萎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方面没有专门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2.本标准适用范围的确定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黄萎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育种、马铃薯生产和植保科研等单位对马铃薯黄萎病抗性鉴定和抗病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产区。 3.完善标准内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
从2013年起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病害研究团队对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分布、危害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明确了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2015年本研究团队依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向日葵和马铃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项目编号201503109)”(总研究经费172万元,)的平台开展了我国及内蒙古马铃薯黄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经过近多年在马铃薯病害方面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田间鉴定马铃薯材料抗性鉴定的成熟体系。因此,以此为依托同步研制该标准,为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及各育种单位进行育种亲本材料和各种组合材料的抗性鉴定,这一工作对于各育种单位进行定向抗病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准起草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标准起草组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的编写格式、结构和表述规则撰写标准初
稿,并征求了我区马铃薯相关研究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起草小组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地方标准送审稿。
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的制定以实用、科学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不违背现行的法律、法规;参照“NY/T 2952-2016 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结合研究结果,根据本区实际进行标准制定。
五.主要条款的说明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黄萎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育种、马铃薯生产和植保科研等单位对马铃薯黄萎病抗性鉴定和抗病评价。该标准中关于供试菌株、接种方法及选用品种和评定标准、分级标准均以可靠的研究结果和理论为依据。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本标准制定过程征求了相关研究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无任何重大意见分歧。若审定过程中出现需要修订完善的部分,需由起草小组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讨论和修改。
七.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