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多核体,许多管状分枝互相交织,形成有一定形状的大型藻体,外观叉状分枝,似鹿角,基部为垫状固着器(图3-6)。丝状体有一定分化,中央部分的丝状体细,无色,排列疏松,无一定次序,称作髓部;向四周发出侧生膨大的棒状短枝,叫做胞囊(utricle),胞囊紧密排列成皮层;髓部丝状体的壁上,常发生内向生长的环状加厚层,有时可使管腔阻塞,其作用是增加支持力,这种加厚层在髓部丝状上各处都有,而胞囊基部较多。载色体数多,小盘状,多分布在胞囊远轴端,无蛋白核。细胞核极多而小。
松藻属植物体是二倍体。进行有性生殖时,在同一藻体或不同藻体上生出雄配子囊(male gametangium)和雌配子囊(femal gametangium),配子囊发生于胞囊的侧面,配子囊内的细胞核一部分退化,一部分增大;每个增大的核经过减数分裂,形成 4 个子核,每个子核连同周围的原生质一起,发育成具双鞭毛的配子。雌配子大,含多个载色体;雄配子小于雌配子数倍,只含有 1~2 个载色体。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立即萌发,长成新的二倍体植物(图3-7)。
水绵属(Spirogyra) 水绵植物体是由一列细胞构成的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圆柱形。细胞壁分两层,内层由纤维素构成,外层为果胶质。壁内有一薄层原生质,载色体带状,一至多条,螺旋状绕于细胞周围的原生质中,有多数的蛋白核纵列于载色体上。细胞中有大液泡,占据细胞腔内的较大空间。细胞单核,位于细胞中央,被浓厚的原生质包围;核周围的原生质与细胞腔周围的原生质之间,有原生质丝相连(图3-8)。
水绵的有性生殖多发生在春季或秋季,生殖时两条丝状体平行靠近,在两细胞相对的一侧相互发生突起,并逐渐伸长而接触,继而接触处的壁消失,两突起连接成管,称为接合管(Conjugation tube)。与此同时,细胞内的原生质体放出一部分水分,收缩形成配子,第一条丝状体细胞中的配子,以变形虫式的运动,通过接合管移至相对的第二条丝状体的细胞中,并与其中的配子结合。结合后,第一条丝状体的细胞只剩下一条空壁,该丝状体是雄性的,其中的配子是雄配子;而第二条丝状体的细胞在结合后,每个细胞中都形成一个合子,此丝状体是雌性的,其中的配子是雌配子。配子融合时细胞质先行融合,稍后两核才融合形成接合子。两条接合的丝状体和它们所形成的接合管,外观同梯子一样,故称这种接合方式叫梯形接合(scalariform conjugation)(图3-8)。除梯形接合外,该属有些种类还进行侧面接合(lateral conjugation),侧面接合是在同一条丝状体上相邻的两个细胞间形成接合管,或在两个细胞之间的横壁上开一孔道,其中一个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接合管或孔道移入另一个细胞中,并与其中的原生质融合形成合子;侧面接合后,丝状体上空的细胞和具合子的细胞交替存在于同一条丝状体上,这
种水绵可以认为是雌雄同体的。梯形接合与侧面接合比较,侧面接合较为原始。合子成熟时分泌厚壁,并随着死亡的母体沉于水底,待母体细胞破裂后放出体外。合子耐旱性很强,水涸不死,待环境适宜时萌发,一般是在合子形成后数周或数月,甚至一年以后萌发。萌发时,核先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核,其中 3 个消失,只有 1 个核萌发,形成萌发管,由此长成新的植物体(图3-8)。
水绵属植物全部是淡水产,是常见的淡水绿藻,在小河、池塘、沟渠或水田等处均可见到,繁盛时大片生于水底或成大块漂浮水面,用手触及有粘滑的感觉。
石莼属(Ulva) 石莼植物体是大型的多细胞片状体,呈椭圆形、披针形或带状,由两层细胞构成。植物体下部有无色的假根丝,假根丝生在两层细胞之间,并向下生长伸出植物体外,互相紧密交织,构成假薄壁组织状的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藻体细胞表面观为多角形,切面观为长形或方形,排列不规则但紧密,细胞间隙富有胶质。细胞单核,位于片状体细胞的内侧。载色体片状,位于片状体细胞的外侧,有一枚蛋白核(图3-9)。
石莼有两种植物体,即孢子体(sporophyte)和配子体(gametophyte),两种植物体都由两层细胞组成。成熟的孢子体,除基部外,全部细胞均可形成孢子囊。在孢子囊中,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单倍的、具 4 根鞭毛的游动孢子;孢子成熟后脱离母体,游动一段时间后,附着在岩石上,约二三天后萌发成配子体,此期为无性生殖。成熟的配子体产生许多同型配子,配子的产生过程与孢子相似,但产生配子时,配子体不经过减数分裂,配子具两根鞭毛。配子结合是异宗同配,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二三天后即萌发成孢子体,此期为有性生殖。在石莼的生活史中,就核相来说,从游动孢子开始,经配子体到配子结合前,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单倍的,称配子体世代(gametophyte generation)或有性世代(sexual generation);从结合的合子起,经过孢子体到孢子母细胞止,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双倍的,称孢子体世代(sporophyte generation)或无性世代(asexual generation);在生活史中,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替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如果是形态构造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则称之为同形世代交替(isomorphic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5.3 红藻(Rhodophyta) 5.3.1 形态与构造
红藻(Red Algae)的植物体多数是多细胞的,少数为单细胞,红藻的藻体均不具鞭毛。藻体一般较小,高约 10 cm左右,少数种类可超过 1 m。藻体有简单的丝状体,也有形成假薄壁组织的叶状体或枝状体。在形成假薄壁组织的种类中,
有单轴和多轴两种类型,单轴型的藻体中央有一条轴丝,向各个方向分枝,侧枝互相密贴,形成“皮层”;多轴型的藻体中央有多条中轴丝组成髓,由髓向各个方向发出侧枝,密贴成“皮层”。
红藻的生长,多数种类是有一个半球形的顶端细胞纵分裂的结果;少数种类为居间生长,很少见的是弥散式生长,如紫菜,任何部位的细胞都可以分裂生长。
细胞壁分两层,内层为纤维素质的,外层是果胶质的。细胞内的原生质具有高度的粘滞性,并且牢固地粘附在细胞壁上。多数红藻的细胞只有一个核,少数红藻幼时单核,老时多核。细胞中央有液泡。载色体 1 至多数,颗粒状,载色体中含有叶绿素 a 和 d、β-胡萝卜素、叶黄素类及溶于水的藻胆素,一般是藻胆素中的藻红素占优势,故藻体多呈红色。藻红素对同化作用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光线在透过水的时候,长波光线如红、橙、黄光很容易被海水吸收,在几米深处就可被吸收掉,只有短波光线如绿、蓝光才能透入海水深初处,藻红素能吸收绿、蓝和黄光,因而红藻能在深水中生活,有的种类可生活在水下 100 m 处。
红藻细胞中贮藏一种非溶性糖类,称红藻淀粉(floridean starch),红藻淀粉是一种肝糖类多糖,以小颗粒状存在于细胞质中,而不在载色体中,用碘化钾处理,先变成黄褐色,后变成葡萄红色,最后是紫色,绝不像淀粉那样遇腆后变成蓝紫色;有些红藻贮藏的养分是红藻糖(floridose)。 5.3.2 繁殖
红藻生活史中不产生游动孢子,无性生殖是以多种无鞭毛的静孢子进行,有的产生单孢子,如紫菜属(Porphyra);有的产生四分孢子,如多管藻属(Polysiphonia)。红藻一般为雌雄异株,有性生殖的雄性器官为精子囊,在精子囊内产生无鞭毛的不动精子;雌性器官称为果胞(carpogonium),果胞上有受精丝(trichogyne),果胞中只含一个卵。果胞受精后,立即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果孢子(carpospore),发育成配子体植物;有些红藻果胞受精后,不经过减数分裂,发育成果孢子体(carposporophyte),又称囊果(cystocarp),果孢子体是二倍的,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果孢子体产生果孢子时,有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单倍的果孢子,萌发成配子体;有的不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二倍体的果孢子,发育成二倍体的四分孢子体(tetrasporophyte),再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四分孢子(tetrad),发育成配子体。 5.3.3 分布与生境
红藻门植物绝大多数分布于海水中,仅有 10 余属,约 50 余种是淡水产。淡水产种类多分布于急流、瀑布和寒冷空气流通的山地水中。海产种类由海滨一直到深海 100 m 都有分布。海产种类的分布受到海水水温的限制,并且绝大多
数是固着生活。
5.3.4 红藻门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红藻门约有 558 属,3 740 种。红藻纲分为两个亚纲,即紫菜亚纲(Bangioideae)和真红藻亚纲(Florideae)。两纲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植物体单细胞,不分枝或分枝的丝状体,或为坚实的圆柱状,1 层或 2 层细胞厚的叶状体;多数种类细胞内具有一个轴生的星状载色体,相邻细胞间没有胞间连丝。后者植物体为分枝的丝状体,其分枝各自分离,或相互疏松地交错排列,或紧密地排列形成假薄壁组织体;多数种类细胞内具有多个周生、盘状或为片状的载色体,相邻细胞间有胞间连丝。
紫菜属(Porphyra) 是常见的红藻,约有 25 种,我国海岸常见有 8 种。紫菜的植物体是叶状体,形态变化很大,有卵形、竹叶形、不规则圆形等,边缘多少有些皱褶。一般高 20~30 cm,宽 10~18 cm,基部楔形或圆形,以固着器固着海滩岩石上;藻体薄,紫红色、紫色或紫蓝色,单层细胞或两层细胞,外有胶层。细胞单核,一枚星芒状载色体,中轴位,有蛋白核。藻体生长为弥散式。
以甘紫菜(P. tenera)为例来了解紫菜属植物的生活史(图3-10)。
甘紫菜是雌雄同株植物,水温在 15℃左右时,产生性器官。藻体的任何一个营养细胞,都可转变精子囊,其原生质体分裂形成 64 个精子。果胞由一个普通营养细胞稍加变态形成的,一端微隆起,伸出藻体胶质的表面,即受精丝,果胞内有一个卵。精子放出后随水流漂到受精丝上,进入果胞与卵结合,形成二倍的合子。合子经过有丝分裂,分裂形成 8 个二倍体的果孢子;果孢子成熟后,落到文蛤、牡蛎或其他软体动物的壳上,萌发进入壳内,长成单列分枝的丝状体,即壳班藻(Conchocelis);壳班藻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壳孢子(conchospore),由壳孢子萌发为夏季小紫菜,其直径约 3 mm,当水温在 15℃左右时,壳孢子也可直接发育成大型紫菜。夏季因水中温度高,不能发育成大型紫菜,小紫菜产生单孢子,发育为小紫菜;晚秋水温在 15℃左右时,单孢子萌发为大型紫菜。因此,在北方,大型紫菜的生长期为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的 5 月。
甘紫菜的生活史中具有两种植物体,一为叶状体的配子体(n),一为丝状体的孢子体(壳班藻)(2n),具有世代交替,为配子体发达的异形世代交替。
5.4 褐藻门(Phaeophyta) 5.4.1 形态与构造
褐藻(Brown Algae)植物体是多细胞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分枝的丝状体,有些分枝比较简单,有些则形成有匍甸枝和直立枝分化的异丝体型;
第二类是由分枝的丝状体互相紧密结合,形成假薄壁组织;第三类是比较高级的类型,是有组织分化的植物体。多数藻体的内部分化成表皮(epidermis)、皮层(cortex)和髓(medulla)三部分(图3-11)。表皮层的细胞较多,内含许多载色体。皮层细胞较大,有机械固着作用,且接近表皮层的几层细胞,同样含有载色体,有同化作用。髓在中央,由无色的长细胞组成,有输导和贮藏作用,有些种类的髓部有类似喇叭状的筛管构造,称喇叭丝(图3-11)。
褐藻植物体的生长,常局限在藻体的一定部位,如藻体的顶端或藻体中间,也有的是在特殊的藻丝基部。
褐藻细胞壁分为两层,内层是纤维素的,外层由藻胶组成,同时在细胞壁内还含有一种糖类,叫褐藻糖胶(algin fucoidin),褐藻糖胶能使褐藻形成粘液质,退潮时,粘液质可使暴露在外面的藻体免于干燥。细胞单核,细胞中央有一或多个液泡,载色体一至多数,粒状或小盘状,载色体含有叶绿素 a 和 c、β-胡萝卜素和 6 种叶黄素,叶黄素中有一种叫墨角藻黄素(fucoxanthin),色素含量最大,掩盖了叶绿素,使藻体呈褐色,而且在光合作用中所起作用最大,有利用光线中短波光的能力。在电镜下,载色体有 4 层膜包围,外面 2 层是内质网膜,里边是 2 层载色体膜。光合片层由 3 条类囊体叠成。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它是外层核膜向外延伸形成,包裹载色体和蛋白核。褐藻的蛋白核不埋在载色体里边,而是在载色体的一侧形成突起,与载色体的基质紧密相连,称此为单柄型(single-stalked type)(图3-12),蛋白核外包有贮藏的多糖。有些褐藻没有蛋白核,一些学者认为没有蛋白核的种类在系统发育方面是比较进化的。
细胞光合作用积累的贮藏食物是一种溶解状态的糖类,这种糖类在藻体内含量相当大,占干重的5~35%,主要是褐藻淀粉(laminarin)和甘露醇(mannitol)。褐藻细胞中具特有的小液泡,呈酸性反应,它大量存在于分生组织、同化组织和生殖细胞中。许多褐藻细胞中还含有大量碘,如在海带属的藻体中,碘占鲜重的 0.3 %,而每升海水中仅含碘 0.0002%,因此,它是提取碘的工业原料。 5.4.2 繁殖
褐藻的营养繁殖是以断裂的方式进行,即藻体纵裂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或者由母体上断裂成断片,脱离母体发育成植物体;还可以形成一种叫做繁殖枝(propagule)的特殊分枝,脱离母体发育成植物体。
无性生殖是通过游动孢子或静孢子进行,褐藻多数种类都可以形成游动孢子或静孢子,但不同种类形成的方式不同。孢子囊有单室的和多室的两种,单室孢子囊(unilocular sporangium)是一个细胞增大形成的,细胞核经减数分裂,形成 128 个具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多室孢子囊(plurilocular sporangium)是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