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应用规划
知识管理建设究竟能给企业建立怎样的管理体系呢?答案是“应知、应会、应景、应情”的知识化体系。应知就是怎么样把企业的核心知识标准化,比如知识地图、知识库。应会就是怎么样把企业的相关管理行为标准化,比如英国石油的事后回顾,比如内部导师、内部讲师制。应景就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所获取合适的信息,就是知识门户。应情就是强调配套的机制和文化,这样才能把知识既能够管理起来,又能够经营出去,让知识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何实现应知、应会、应景、应情?蓝凌一直强调两个落地纬度,一个是IT维度,就是“信息知识化”,注重IT系统的知识化提升。另一个维度是管理维度,关注“管理和谐化”,可以是知识管理的体系引入和整体规划,也可以是面向流程的、岗位的知识管理应用的导入,甚至可以是学习型组织深化、培训体系建设等专项应用。总结来看,最基础的方式是建设知识库和知识门户,并配套以知识梳理和制度建设,而最高端的方式则是面向企业战略、面向企业核心能力的KM体系建设,并配套以EKP开发平台的落地。
基于filenet的应用框架
应用展示层:负责提供统一的知识管理功能操作使用界面,面向不同的使用者可以提供不同的应用内容和界面,基于组织的统一门户实现专门的知识门户,也可以将知识管理相关内容呈现在业务信息门户、外部服务门户中。
应用功能层:实现知识管理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方便不同人员快速查找知识的知识地图、为员工提供的开放平等的知识社区、知识的搜索、外部竞争情报、知识管理监控与统计分析功能等,同时还提供与其它业务系统交互的知识采集、对外知识服务等功能。
系统服务层:应用功能层的许多应用功能都具有一些相同的子功能,如权限分配、知识版本控制等,为提高开发效率和后期维护,将这些相同的子功能抽象出来,形成公共的系统服务,为各种应用功能的实现提供服务,同时也负责提供与其它业务系统交互的底层接口服务。
数据存储层:负责知识管理系统所有数据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底层技术产品采用IBM FileNet产品作为支撑,Filenet产品在共享平台主要应用其Content management作为知识内容的存储管理。
基于filenet的特征
基于IBM FileNet平台的应用开发
以Filenet作为基础平台和内容存储器,FileNet平台提供企业级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满足最苛求的内容管理挑战,并可以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FileNet是可靠的、可扩展的、高可用性的企业平台,能够提供安全审计、对象储存、快速检索、内容服务、内容关联等,通过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拥有者的总成本。 流程与知识关联的知识支撑机制
基于蓝凌在知识管理领域的多年经验积累,蓝凌知识管理平台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关联支撑机制,有助于知识资源的复用和创新。因此,蓝凌在此项目中秉承的知识支撑机制理念为移动设计院未来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如下图所示,可以把与流程相关信息、相关制度、相关指引、相关案例、相关专家与流程关联起来,为流程处理人提供实时的帮助服务。 灵活的多级系统管理
由于集团型企业的组织机构复杂、人员众多,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机构的改革及人员的调整相对较为频繁,因此要求系统适应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特点,支持将管理权限下放到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从而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的分级管理。同时,系统的管理操作均可在浏览器上实现,将所有维护工作尽可能的简化,部门内应用可自由定制与维护,大幅度降低了系统的后期维护成本。 “框架+组件”的体系架构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先进的系统的架构技术——“框架+组件”的体系架构,确保我们所提供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我们将在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系统平台之上开发出一个开放的、易于扩展的应用体系框架。它包含具体应用的通用功能和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标准的接口和灵活的配置功能。用户在此应用平台的基础上可以自己开发相应的模块,这种组件模块将能很容易加入到总体框架之中,这使得用户可以将新增应用和知识共享平台方便地集成在一起,通过简单的配置部署成适合自己的系统,易于再扩展,从而保护已有投资。同时由于所有的用户权限为集中管理的,因此用户无需考虑用户注册、用户权限等方面的问题,这一方面降低了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卓越的系统性能
知识共享平台,蓝凌专门在系统效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成功实践,为保证系统效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系统硬件环境、操作系统、FileNet设置及应用程序等各方面的优化配置上都有成熟的方案。
应用功能
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设计与描述,如从知识的生命周期管理角度,将应用功能设计为知识的获取、存储、查找、学习、创新等;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角度设计等。我们建议从使用者、知识应用类型的复合角度来进行设计更适合企业的应用。
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包括:知识文档管理、专家体系、案例管理、工作总结、知识社区(CoP)、知识搜索、竞争情报管理、知识统计评测、知识门户、知识管理系统公共服务机制、知识接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