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
1.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 (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2.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2)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3)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5)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
3.简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没计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目然; (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4.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简述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6.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 1.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2.教师如何备好课?
教师备好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作出准确的预见。
(3)设计教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 7.说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8.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5.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
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动作(或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可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与答题目标不同分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 9.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10.试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1.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2.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3)教师的能力素养; (4)职业心理健康。
7.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13.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
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对教师专业化形成系统的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另一方面,教师个人需要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出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 14.试述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15.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首先教师方面应该做到: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方面应该做到: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最后,其他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16.试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17.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18.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6.试述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17.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18.试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9.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0.试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①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②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③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④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⑤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