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刘吟霄 (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树立科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1 【总页数】4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文明形态。中共十八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体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世界潮流,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新期待。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必然结果。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人类与
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1]“各种物体”当然包括人类了。人与其他存在物发生联系时,特别是在改造它们的同时要善待和保护它们,这就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物发生联系的纽带是生产劳动,劳动把“自在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这十分明确地告诫人们,必须善待自然界,按生态规律办事,违背生态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关系。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都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实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保护环境思想与生态建设实践,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高度,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增进人民福祉的新视角,大胆地探索社会主义生态实践,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在经济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思想既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提高到新阶段,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组成的有机整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影响着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引领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包含绿色生态文明,还包含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对人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具有重大影响,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价值。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政治文明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程度,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未来,直接体现着政治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2.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步骤
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涵是建立促进人类永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目标是引导人们走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密切相关,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步骤。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的现象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多资源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多种资源拥有量和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这些状况不改变就会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