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 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料等人类福祉的影响机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生态安全的支撑作用。 (6)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表征特征与相互作用;研究全国尺度特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表征(7) 发表论文35篇以上,其中SCI指标;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论文6-8篇。 (1) 在第一年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补(1) 明确森林不同层次对C、N循环充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及样品分中关键过程的影响,揭示中国森林生物量、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初步完成森林干扰模型参数化。 第 二 年 析,继续野外定位观测和控制实验,全面推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理和模型参数化的研究。 (2) 分析近30年来三江平原、长江(2) 揭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产力中游重点湿地分布区湿地水文服务功能变化与湿地开发、重大工和固碳能力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 程等的关系,开展湿地景观格局(3) 揭示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对湿地水变化的生态效应(包括碳源汇功文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功能的 18
研究内容 能)研究。 (3) 开展关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PRA调查评估,研究人类活预期目标 影响,揭示湿地碳汇功能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明确重点湿地分布区生态服务功能维持能力。 动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区域生态系(4) 初步确立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指统服务功能的可能影响;探索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的表征和综合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驱动下我国生态安全变化的可能情景。 (4) 开展生态参数遥感反演的软件研发,并进行测试和生态参数的遥标,推导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关参数,建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5) 完成2005和70年代中后期LUCC解译和验证,完成典型区NPP和NEP的模型模拟及验证。 感反演;进行NPP和NEP的模(6) 揭示生态服务功能跨区域关联机型模拟及验证。 (5) 研究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制,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福祉影响的评价模型。 评估模型和价值化方法;研究全(7) 构建基于功能流量的生态系统服国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模型。 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完成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的研究。 (6) 分析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跨区域转(8) 发表论文55篇以上,其中SCI移路径、流量和影响机制。 (7) 对项目前两年的进展进行阶段总结,完成中期评估。 期刊论文15篇以上,提交与生态安全和生态补偿相关的咨询报告1份。 18
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1) 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对研究方案(1) 进一步揭示重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做适当调整,扩展相关试验、观务功能机理,提出小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 第 三 年 测和野外系统调查及取样分析,进一步对森林、草地和荒漠、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的服务功(2) 揭示人类活动和景观格局变化生能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2) 分析重要生态系统类及典型区生(3) 揭示主要类型和典型区生态系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尺度特征和尺度效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扰动的响应。 服务功能的时空尺度效应,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驱动要素和驱动机制,完成典型区 18
研究内容 (3) 辨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要素,研究其驱动机预期目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与评估。 制,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 初步完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估。 (4) 构建基于GIS的综合数据系统,的综合地理信息数据库,提出综合集成模型的总体框架。 综合小尺度过程和宏观格局的研(5) 完成生态参数的遥感反演,获得究,初步探讨格局-过程耦合模型研究的基本框架。 (5) 基于多期LUCC数据,分析30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宏观变化规律,并对未来情景进行时空模拟分析。 (6) 研究水源涵养、碳蓄积、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生各项生态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系列参数集。明确30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宏观变化规律,完成未来30年气候情景模拟。 (6) 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确定方法,形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评估体系。 态服务提供区和受益区人口、经(7) 发表高水平论文60篇以上,其济、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特征的关系,开展支付意愿调查。 (7) 分析生态功能退化对健康、安全等人类福祉的影响,开展国家生态安全评估和趋势预测。 中SCI论文20篇以上;提交与生态安全相关的咨询报告1份;博士后出站6人,培养博士生10人,硕士生10人。 18
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1) 继续开展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1) 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年际变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位观测与实验,补充野外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系统调查。 (2) 对小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进行初步验证和校准。 化特征、耦合规律以及环境调控机制;完成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与森林结构、生物量生产力的分析,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调控机理。 (2) 阐明草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土壤碳固持和水分与养分保持能力的影响机制;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关系; (3) 揭示人类活动方式及强度、景观格局变化对湿地水文、生物多样性、碳源汇功能的影响及驱动机制。 第 四 年 (3) 开展不同时期湿地对流域洪水调节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过程研究;研究重要保护物种的生境特征,确定其关键生境要素,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 (4) 筛选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景观格局分析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分析,探讨生态经济决策(4) 确定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景观格优化模型的构建方法。 (5) 开展全国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研究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方案和生态系统服务局分析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基本结构,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分析方法,提出模型完善和集成方案。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