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例子:
马运柱,熊翔,黄伯云,等.航空刹车副用炭/炭复合材料渗硅增磨性能研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6(4):316 晶体的
张丛见;吴其胜;张少明;;汽车刹车片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非金属矿;2008年06期
齐士成;江盛玲;员荣平;吕亚非;;原材料对制动摩擦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2年05期
刘蓓蓓;汽车制动摩擦材料可压缩性与摩擦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李屹,姚进,周元康;摩擦材料中树脂对其性能的影响[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06期 鲁知音;汽车摩擦材料中填料的优化设计[D];贵州大学;2007年
[1] 马洪涛,张勇亭,杨军等.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1,(5):76-77,79.
[2] 白克江,张江山.生产工艺对产品压缩性能的影响[C].//第十一届国际摩擦密封材料技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论文集.2009:6-9.
[3] 申荣华,何林.摩擦材料及其制品生产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8-49.
[4] 刘仲良,王观泰.粘结剂(树脂)在摩擦材料上的应用与趋向[C].//中国石棉制品会刊/2001.3.2001:57-59.
[5] 司万宝.新型双改性摩擦材料粘结剂—PFS-1型双改性酚醛树脂[C].//第五届(成都)国际摩擦与密封材料技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论文集.2003:35-36,44.
[6] 费杰,李贺军,付业伟等.增强纤维对纸基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C].//第九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16-320.
[7] 司万宝,司斌.一种用于摩擦材料的新型SF-081型超耐磨填料[C].//第十一届国际摩擦密封材料技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论文集.2009:50-55.
[8] 刘蓓蓓.汽车制动摩擦材料可压缩性与摩擦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
[9] 于清武.汽车制动噪音成因与消除措施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0):247-248.
[10] 马云海,佟金,王宝刚等.矿物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热压工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5):54-59.
[11] 张育军,胡以强.冷压和热压离合器摩擦材料性能对比[J].非金属矿,2005,28(2):51-53. [12] 刘颖胜,沈卫武.液压系统实现热压工艺的自控过程[J].人造板通讯,2005,12(9):14-15. [13] 陈晓虎.氧化铝陶瓷摩擦材料制备的初步研究[J].材料导报,2000,14(5):63-65.
[14] 周国锋.盘式刹车片摩擦材料压缩率初探及其工艺控制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06.
[15] Xu Yue,Lu Liguo,Bai Jing等.Effects of Rare Earths on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Automotive Friction Materials[J].稀土学报(英文版),2007,25(z1):94-97.
[16] 李专,肖鹏,熊翔等.热处理温度对C/C-SiC摩擦材料组织结构的影响[J].材料导报,2008,22(5):123-125,129.
[17] Yang Mingbo,Shen Jia.Effect of Semi-Solid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on Microstructure of ZL104 Aluminum Alloy[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38(z3):95-99. [1] 李长彬. 摩擦材料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 2000, 3(5): 10~12
[2] 杨帆, 张红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J]. 汽车工业研究, 1999, 3(6): 20~23
[3] 江世履. 我国入世后摩擦材料行业标准化工作思路之我见[J]. 摩擦密封材料, 2003, 7(3): 45~48
[4]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中国摩擦材料生产》,http://www.autoinfo.gov.cn, 2010
[5] 张谦发. 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工业技术交流暨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M]. 内部资料, 1999 [6] 李长彬. 摩擦材料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 2000, 20(12): 24~26 [7] 温诗铸. 摩擦学原理[M]. 北京: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8] 余建洋, 李晓晔. 中国摩擦材料行业发展研究[J]. 摩擦密封材料, 2010, 15(1): 3~5 [9] 柳做民, 等. 摩擦材料标准汇编[M]. 内部资料, 2009
[10] Hybrid phenolic friction composites containing, Kevlar pulp. Enhancement of friction and wear performance[J]. Wear. 1996, 193(2): 199~206
[11] 王耀. 国内车用摩擦材料行业分析报告[J]. 汽车与配件, 2006, 7(15): 32~33
[12] 余建洋,李晓晔. 中国摩擦材料行业发展研究[J]. 摩擦密封材料, 2010, 6(1): 12~15
[13] 元学, 白克江. 浅析中国摩擦材料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 摩擦密封材料, 2005,14(3): 2~3
[14] 俞忠新, 黄雅伦, 王米芝. 我国汽车摩擦材料的现状与发展[J].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1999, 21(1): 89~92
[15] 苏堤, 李度成, 潘运娟. 国外汽车摩擦材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 材料与工艺, 2001, 3(4):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