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博大精深,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伟大巨著。 王国维他在《红楼梦评论》这篇宏文中指出:《红楼梦》是天才之作,优美与壮美完美结合的悲剧中的悲剧,是宇宙之大著述。所以《红楼梦》讲的是大智慧,讲的是宇宙和人生的大智慧。但也包含着众多细微难辨的小智慧。
《红楼梦》虽然要表达的是大智慧,写的却多是小事情,也即日常细碎之事。《红楼梦》不写军国大事,不写政治权力的斗争,不写战争,也不表现航海、探险、商务、弘法之类的重大活动,不表现这些大事中的智慧。《红楼梦》中写的是小儿女细小的微妙的心事,也写到富贵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际交往,妇女之间的小小的勾心斗角。里面包含着一些细小的智慧,这些智慧都是具体细微的,都是和具体的细小事情揉合在一起、不起眼的细小的心机、智谋和计谋,粗看是不会引起注意的。在《红楼梦》中,我们经常要从“于无声处”提炼和体会人生智慧。因为《红楼梦》主要讲“大智慧”,其主要人物宝玉、黛玉、晴雯等,正因为缺乏应有的谋略,走向了人生的悲剧。书中的一些聪明人物的智谋则与情节一样,具体、细碎,且与日常生活的情节描写交织在一起,单独提炼出来,无法讲清。
我注意到《红楼梦》说明了这样一条千古真理:这种善于害人的坏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非常聪明,虽然一时可能得逞,毕竟是短智和小智,其结果往往是害人必定害己,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红楼梦》揭示的这条真理,就是一种大智慧。
同时,我又认识到:《红楼梦》中描写的家常里短中间的细小智慧,治理家政中间蕴含的细小计谋,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我处世立身,甚至治理大型企业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也就是说,从这些细小的智慧中可以引出大的人生原则,引发大的人生智慧。中国古代早就有格言指出:“治大国者如烹小鲜”。意思是即使治理大国这样的高级智慧,也和烧饭煮菜一样,其所需的智慧和其中包含的原理是相同的,其中所包含的智慧是相通甚至是相同的。所以日常细碎之事中,也蕴含了大智慧。所以《红楼梦》中又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五回)有的人文化程度虽然不高,甚至还不识字,但他读懂了生活这本大书,通过揣摩社会世事或者说世故人情,获得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良好生存的学问,有的还能够总结或说出不少处世待人的道理,这样的人也是富有智慧的。这种人一般因为人生的艰难,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但他们善于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这样的人,也是很了不起的。《红楼梦》中众多因人生的艰难而被剥夺教育权利,于是不识字、没有文化的优秀女性形象,如袭人、平儿、凤姐和刘姥姥等,都是这样的人物。
曹雪芹对他笔下的青春女性,虽有千差万别,却一律欣赏,一概理解,一般爱惜。无论是黛玉的病态,宝钗的内敛,妙玉的诡僻,迎春的懦弱,探春的精明,惜春的孤介,晴雯的任性,袭人的体贴,芳官的胆大,麝月的本分……在他笔下,无所谓绝对的优点或缺点,全是天生丽质,如花美眷。
林黛玉是《红楼梦》悲剧中的主角。她的母亲是贾母的最小的女儿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孩子。贾敏年纪很轻就因病亡故了,丢下年幼的女儿黛玉。贾母心疼早故的心爱的女儿,对这个幼年丧母的外孙女就更为怜爱了。她来到贾府依附贾母,可是她在贾府从万分得宠沦落到悲惨病死,成为贾府悲剧中的第一女主角,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虽也是侯门后裔,但已降落到做一个扬州的监政官这么一个一般的官吏。林如海的社会地位是所谓“书香门第”,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当的也是不大的官,是不能和王、贾、史、薛那种大门豪族相比的。林如海膝下无儿,只有黛玉这个独生女。他对这聪明绝顶的小女孩特别钟爱,尤其是妻子贾敏死后,父女两人相依为命。林如海为黛玉请了老师,把她当儿子一样教书;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这样就造成了黛玉自幼就孤独,任性,而没有接受一般标准的规范教养,所以她一点也不懂得世故人情。这样的性格使林黛玉丧失了应有的人生智慧,在封建专制力量的压制下,林黛玉不由自主地
走向了毁灭。
薛宝钗出生于皇商之家,即所谓“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家乃巨富的薛家。她的父亲早亡,其母薛姨妈是王夫人的胞妹,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薛家仅有薛蟠和宝钗兄妹二人。薛家的亲戚还有他们的堂弟薛蝌和堂妹薛宝琴。
宝钗待人处事稳当,性格仔细、温和,器量宏阔,所以他在贾府八面玲珑,得到人人的赞赏并不用刻意追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宝钗刚到贾府,就显出她的性格和气度的优越,她在贾府众人心目中的地位马上就超过了黛玉。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没有一点隔阂、矛盾)。宝钗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平静的局面。人们认为这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她最后的命运是一个人抚养儿子,却没有被生活的艰难困苦打倒。
说不尽的红楼,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每一句话都值得去仔细揣摩,而这也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没就在于它永恒的魅力。
《红楼梦》 读后感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