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自利,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分享,
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生活
今天孩子的同班同学到家里玩耍,大家都为孩子交到了朋友而感到开心,就去厨房给他们准备一些点心。谁知到才过五分钟,孩子房间发出了吵闹的声音,孩子说:这是我的玩具,你不准碰、我家的点心,你也不能吃。当时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对那个同学造成的伤害该有多大啊,我也非常气愤的批评了孩子。 其实,孩子自私自利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了。有很多孩子在分享玩具的观念上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而孩子变得自私,是家庭教育的缺少还是孩子必经的坎坷呢?
孩子为什么会自私自利?
1、 家长的特殊对待。
孩子自私自利,主要是因为孩子在家庭当中受到了格外的宠爱,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承诺必达的。这无疑会造成孩子的自信心膨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样被家长特殊关照的孩子,在人群中也不会去分享,因为孩子会固执的认为大家都应该让着我。 2、 孩子没有分享的概念。
其实,不怪孩子不分享,而是孩子压根就没有分享的概念,只有来自家长错误的价值观,使得孩子的占有欲异常强烈。如果家长在孩子的初期没有选择干预的话,那么对孩子来说自己是不会学习到什么是分享,什么是朋友,这会对孩子今后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难。 3、孩子的自我意识太强烈。
孩子正处于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意识逐渐蜕变的阶段,如果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的话,孩子会变得以自我为主,不希望有别人来分享自己的东西,更不会主动把东西分享出去。甚至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霸占别人的东西。
由此可见,孩子\物权\意识的暴涨都是有原因的,才会导致孩子的自私自利,不愿与人分享任何东西,甚至出现侵占的现象。只不过,父母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制止孩子,因为这会导致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激起他们对父母的反抗情绪。与此同时,家长的强硬态度还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强硬制止孩子的自私自利,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1、 逆反情绪的高涨。
面对孩子的自私自利,如果家长是强硬的手段去制止的话,孩子会受到伤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会让家长如此的针对自己。没有在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家长表现的严词厉色,很容易造成孩子抵触家长,产生逆反心理,家长要我多分享,我越是不愿意分享。
2、 使得孩子喜欢讨好别人,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强硬的手段让孩子去分享,很容易造成孩子对分享概念的误解,在孩子的脑海里会形成一个错误的思想:获得大家喜爱只要分享就可以了。一旦这种观念形成,就意味着孩子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上是处于弱势地位,失大于得,难以快乐。 3、使孩子习惯性的隐藏自己的诉求。
采用强制性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那么就会让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因为孩子觉得和家长的沟通自己是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说的再多也无用。不表达也就意味着没有吵闹,没有吵闹也就意味着家长不会强硬干涉,对于孩子来说,不表达,隐藏心声是最妥善的办法。
因此,对待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和颜悦色,切忌打骂侮辱。孩子跟家长本该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不是彼此防备,互不信任的地步。所以我们也千万不要去逼迫孩子,其实避免这些问题也很简单,就是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把共享精神融入孩子的生活当中呢?
首先,在家不要搞特殊化,要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感。
当孩子表现得自私自利之时,孩子会觉得一切东西都是自己的,谁都不能碰,家长应该耐心引导,教会孩子将喜悦分享给别人,将物品也分享给别人,就如自己的生日蛋糕一样。在孩子日常生活当中,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人人平等,没有谁是特殊的,只有把自己的快乐分享出去,才会获得其他人反馈给你的快乐。 其次,家长要收起大人的姿态,也要以身作则。
家长跟孩子的交流更应该放低姿态,不要站在制高点去批评孩子,更何况,以强硬的手段逼迫孩子去分享,是容易受到孩子抵触反抗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代表,孩子是怎么样的人也就代表了整个家庭的风气。父母要恪尽职守,做好分内的事情,多带着孩子做些分享性活动,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学会分享了。 最后,要让孩子走出去多结交朋友,有分享机会时鼓励孩子。
孩子也是需要融入到集体当中才能完善自己的,但是现代社会万物互联,极大的破坏了孩子出门的热忱。很多宅在家里不愿出门会见朋友,单一的朋友圈也提不起孩子社交的兴趣。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鼓励孩子走出去结交朋友,或者是邀请朋友到家里玩。这样在相处的过程中,孩子才会有分享的担当,不会变成自私自利的模样。
当孩子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时候,父母要多给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要让孩子铭记自己受表扬的行为。同时,针对孩子分享的行为,做父母的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奖励来激励孩子的主动分享。
总而言之,孩子自私自利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家长想要改变孩子这样的陋习,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对孩子做出了反面教材。不仅是要在言语上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在行为上也要为孩子做好表率。让孩子真真正正的学会尊重别人,懂得分享的快乐,孩子才能把共享的精神根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