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进入医院顶岗实习前的一种系统、规范地进行技能操作训练的人才培养环境,其主要功能是供学生学习和训练形成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各种专业技能,是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科研、培训的重要场所。可由兼职教师为主导,依据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护理岗位工作需要,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并与专任教师共同建设,尽可能做到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
校外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建设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训基地,才能满足护理专业学生教学见习与顶岗实习的需要,对于规范护理专业教学、突出职业技能特点、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由系主任、护理部主任和基地教学主任共同完成管理,建立教学病房,并培养一支稳定的临床实习带教教师队伍,完成教学任务,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五、结论
(一)4类护理工作岗位的20项工作任务需具备20种职业能力 (二)“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将有助于高技能护理人才的培养 (三)继续完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四)课程改革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
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护理人才
积极探索、转变策略,培养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护理人才成为学校护理系专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符合国家政策、符合我市居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WHO于1974年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社区(community)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WHO曾提出:社区的人口数大约10万~30万人之间,其面积在5000~50000km2。
有关专家对我国社区类型及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我国的社区可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城市社区(通常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基本单位)、农村社区(通常是以乡镇和村为基本单位)、城镇社区(通常是指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
我国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的卫生资源城市占80%以上,农村仅占20%以下。比如WHO制定每名社区护士服务的人口标准为2600人,且社区护士与医生的比例为2-4:1,而我国社区护士与城市居民人口比为1:11114,无论护士与居民人口比还是护医比,我国社区护士数量远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这就导致在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不能提供较好的、让居民满意的健康保健服务,以致在基本健康保健需求上仍有大量居民拥往卫生资源比较集中的县、市级医院。
随国家政策的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将是给居民提供基本健康保健服务的主体机构。学校护理系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逐步将所培养的护理人才就业方向转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但目前,仍需要为县、市级医院培养优质的、全面的具备为社区居
.. wd ..
. ... .
民健康保健服务能力的护理人才。
据第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截至2008年,全国慢性病病例数已达到2.6亿,而居民精神卫生状况更是堪忧,抑郁障碍、自杀及精神疾病、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10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据,1978年-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从110.2亿元增长到16118.8亿元,人均由11.44元增长到1213.76元,增量很大。因此,培养具备健康促进、健康维持、卫生教育、健康管理、协调合作的护理人才来为我市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持续性的、整体性的卫生保健服务,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贡献力量,是学校护理系的重要使命。
发达国家,如日本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护士的培养包括学校培养和医院护士转化两种途径,即需通过3年护士课程学习后再加1年社区护士资格学习或4年制护理专业毕业后通过国家考试,同时取得社区和医院护士两个资格。这对学校护理系转变护理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培养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护理人才有重要启示。
因此,我校在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上,拟采用“三阶段、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适当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加大人文、体现社区”的课程体系转化,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内容;改革教学环节,从静态的课程进入到动态的实践教学,争取为地方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社区健康需求变化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 w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