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该地区1 cm深度土壤属于表层土壤,其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太阳辐射,故选A项。
(共3题,共4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东起兰州市,西至乌鲁木齐市,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穿过著名的百里风区和三十里风区,风力强劲,一年有320天都在刮八级以上大风;出现大风的频率高,每年冬春交替季节大风最为集中,盛行偏北风,起风速率快,风害极为严重。吐鲁番至达坂城附近一段被称为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是指兰新铁路红旗坎站—小草湖站—红台站—大步站—十三间房站—红层站—了墩站,全长123千米。为了保证列车安全、快速、正常运营,最大限度地减少限速和停运,在百里风区和三十里风区修建设置了防风明洞。
(1)简述图甲区域内大风的特点。(4分) (2)分析图甲中铁路沿线多大风的原因。(4分)
(3)指出图乙中孔径的作用并说出拱形结构防风明洞的防风优势。(4分) 答案 (1)风速快;大风的日数多;季节性强;变化速度快;风向稳定。
(2)从气候要素看:靠近蒙古—西伯利亚,西北风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导致气压梯度大,风力强。从地形要素看:处于天山东段的谷地,地势北高南低,加剧风势;位于谷口处,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强劲,刮风的天数多。
(3)通风采光。拱形结构直边墙低、拱部较为圆顺,对风沙流具有疏导作用,防止风沙的堆积;拱形结构上的风荷载(风阻)相对较小,结构稳定,抗风侵蚀能力强;拱形结构与多数隧道结构内轮廓一致,施工技术难度小。
解析 第(1)题,据图和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强劲;大风日数多,频率高;冬春交替时期大风集中,季节性强;起风速率快,风速变化大;盛行偏北风,风向稳定。第(2)题,多大风的成因应从大风源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形等方面分析。该地
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处于谷地,利于大风形成。第(3)题,结合材料判断,孔径的主要功能是通风采光。结合拱形结构的优势分析阻力小,结构稳定,抗风能力强,利于施工等。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32.(2019·安徽皖东名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中国夏季夜雨现象分布广泛,而且地域性强,总体来看夜雨主要分布在山区及其附近地区,包括高原和盆地。山区夜雨的成因与独特地形的热力差异引起的山谷风环流有关,高原夜雨可能与夏季对流性的积状云比较多有关。下图是我国9个典型夜雨分布区夜间与白天降水百分比(夜间降水百分比减去白天降水百分比)的差异。
(1)结合图,比较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夜雨的差异。(6分) (2)分析四川盆地多夜雨的成因。(8分)
(3)分析昼晴夜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6分)
答案 (1)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和降水频率都大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大,说明降水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青藏高原夜雨降水量小,说明降水强度较小或时间较短。
(2)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水汽充足;夜间,四川盆地比较封闭,散热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周围高山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山风将山区的冷空气带入盆地;盆地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丰富降水。
(3)昼晴,光照强,利于农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夜雨可补充土壤水分,滋润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足够水分;同时夜雨还可使气温降低,减少作物养分的损耗,提高产量和品质。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和降水频率都大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夜雨降水量大,说明降水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青藏高原夜雨降水量小,说明降水强度较小或时间较短。第(2)题,四川盆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水汽充足;夜间,四川盆地比较封闭,散热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周围高山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山风将山区的冷空气带入盆地;盆地暖湿空气被迫抬升,故形成丰富降水。第(3)题,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作物呼吸作用减弱,有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加之雨水蒸发消耗减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有利于水分涵养,
增加作物根系吸收,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辐射强迫是指由某种温室气体(或其他因素)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向外红外辐射量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中不同因素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以通过辐射强迫来衡量。
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有:CO2、CH4(主要来自水稻种植等)、N2O(主要来自施肥后的土壤)、卤烃等。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而SO2气体主要来自燃煤。下图示意1750~2005年人为产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1)说出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3分) (2)分析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3分) (3)推测未来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的原因。(2分) 答案 (1)特点:呈负值。
原因:气溶胶悬浮于大气中,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提高大气的反射率);气溶胶可以起到凝结核作用,增加云量(提高云层的反射率),降低地表温度。
(2)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为正值,增温幅度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为负值,降温幅度小;两者共同作用下减缓地表温度的上升。
(3)气溶胶作用时间短;(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未来SO2的排放量减少。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两种形式(直接效应和云反射效应)都为负值。气溶胶存在于大气中,能够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而减弱太阳辐射;气溶胶作为凝结核使水分子凝结,能够增加云量,进而增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第(2)题,据材料可知,辐射强迫为正值,使大气升温;辐射强迫为负值,使地表降温。据图可知,温室气体辐射值为正值,使大气升温;气溶胶辐射强迫为负值,使地表降温,共同作用使地表升温幅度减缓。第(3)题,根据材料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可能是SO2的排放量减少,同时读图可知,气溶胶气候效应时间在数小时到数天之间,作用时间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