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作用机制
?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的结果; ?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脂异常。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1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
制。
2. 3二甲双胍禁忌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
?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
氧、酗酒;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
?妊娠期妇女;年龄>80岁;进食过少的患者。 ?有乳酸酸中毒史,明显的视网膜病。
?由于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
2. 4 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
?控制血糖:不增加体重,不产生低血糖,无高胰岛素血症 ?增加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肝脏:降低空腹血糖
肌肉:帮助保持一整天的血糖水平
?降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脂质异常,血凝异常,直接血管作用
3.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 ?伏格波糖:选择性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 ?米格列醇:同上
3. 1 作用机制
?可逆性(竞争性)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其将淀粉、寡糖、
双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高峰低平,降低餐后血糖。
?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持续约4~6小时。
?对葡萄糖的吸收过程没有影响。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降低餐后高血
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轻度降低空腹血糖。
3. 2适应症
?空腹血糖在6.1~7.8 mmol?L-1 、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是单独使用AGI最
佳适应症
?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它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
?治疗糖耐量异常,可延缓或减少T2DM的发生
3. 3副作用
?常见腹胀不适、腹泻、胃肠排气增多等胃肠道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
弱,大多二周后缓解,极少部患者出现可逆性肝功能异常。
?单独使用AGI不会引起低血糖。当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出现低血糖,只能用葡萄
糖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其它糖类或淀粉无效。不宜与助消化的淀粉酶、胰酶合用。
4.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
?TZDs是80年代初研制,统称噻唑烷二酮类,或称格列酮类(G1itazones) ?环格列酮(Ciglitazone) ?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G)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
4. 1作用机制
?降糖作用 :作用于肌肉、脂肪组织的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后,增加众多影响糖代谢的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增加胰岛素的作用。
?非降糖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子有改善作用,降低血压、增强心肌功
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HDL-C和LDL-C浓度、降低血浆游离脂酸(FFA) 、降低尿白蛋白排泄量。
4. 2适应症
?适用于肥胖/超重的T2DM患者。
?TZD单独使用的疗效略逊二甲双胍和SU,但与其它降糖药物合用则表现出其独
特的疗效。加用TZD可显著改善SU继发失效患者的血糖。
?与胰岛素联用治疗肥胖的T2DM患者时,TZD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减少外源性
胰岛素的用量。
?虽然同为促进胰岛素作用的药物,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而TZD则
是骨骼肌,两者合用显示良好的效果。
4. 3副作用
?水肿、水潴留和贫血:常见的副作用。
?体重增加,与水潴留、脂肪含量增加、改善血糖控制有关。TZD导致体内脂肪
含量再分布,增加的脂肪主要积聚在皮下。
?TZD的早期产品曲格列酮曾引起致死性的肝损害,故在TZD使用前后应定期检
查肝功能。
?罗格列酮可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匹格列酮升高肌酸激酶,机理不明。
4. 4禁忌症
?慎用或禁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和胰岛素合用或使用大剂量时。 ?对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可能引起心力衰竭(伴随循
环血浆容量的增加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以最小有效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能有助于了解患者对水潴留的敏感性。
?肝功能或肾功能障碍,严重贫血。
降糖药(二)
降糖药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对非肥胖和合并肥胖的患者建议分别采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作为起始治疗,当单用某一类口服降糖药不能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时,往往需要联合应用2种或以上口服降糖药。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不仅能使血糖达标,还可相互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单用药物至最大剂量带来的副作用。以下是临床最常用的几种联合用药方案。
1. 磺脲类+双胍类
为临床常见的联合用药组合。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非肥胖的患者联合应用双胍类药物,可增加胰岛素作用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及糖异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抵消磺脲类药物增重的作用。而肥胖者单用双胍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联用磺脲类药物。两者联用比单一用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1.7%,空腹血糖降低约3.5mmol/L。
2. 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目前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餐后高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相关,因此血糖监测不能单纯着眼于空腹血糖。当单用磺脲类药物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时,应考虑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餐后血糖高峰降低及延迟。由于该药能持续抑制餐后高血糖而降低胰岛素的需要量,故可减少联用的磺脲类药物剂量,且该药不增加体重。两者联用比单一用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1.3%,空腹血糖降低约2.2mmol/L。 3. 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
磺脲类药物的长期应用往往会导致药物的继发失效,一般报道每年发生率约5%~10%,这可能是由于该药持续地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