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说课稿
一、文本分析:
《祝福》第二册的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从起题目和全文结构构思到每一个用字和标点符号无不经过深思熟虑,无不反映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强烈批判与控诉。 二、教学目标:
鲁迅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经典,语言,环境描写,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分析等等都有分析的价值。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鲁迅,了解小说的内容及主题
能力目标:能够开阔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对于主体表达的作用
情感目标:人应该富有同情性,认识到封建礼教的罪恶 三、教学理论:
小说三要素就是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所以小说教学无论怎么教都要围绕这三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张空整个教学过程。以训练为主线,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列问题,由浅入深的体会理解, 教师提问,学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和讨论相结合,然后教师适当进行启发点评总结。 四、学法:
学生对于文本,采取默读,朗读,讨论。对于问题单独思考加上讨论。 五、教法:
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赏析小说。 六、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1.主要是了解作家、写作背景以及掌握基础知识。然后掌握小说的情节 2.由鲁迅作品中其他学生所熟知的文学形象比如闰土,孔乙己等导入
3.然后再进行字词刻下注释文学常识的检查,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和学习。 4.明确小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可以体现社会背景的句子
5.概括情节:做到语言简练,并且能够准确概括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找人概括,不让一个人概括,可以调动更多学生积极性
第二课时
1.主要是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初步概括出主题 2.让学生找出自然环境并分析
3.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分析
第三课时
1.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分析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仅吃掉了祥林嫂的生命,同时吃掉了所有愚昧者的灵魂
2.找出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大类:男人和女人;然后思考,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是怎样?他们的社会地位有什么关系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3.判断这些人中谁是健全人:1)能够自食其力
2)具有同情心,关系他人,具有责任感 3)多社会有清醒认识
4)能够自己把握人生命运,不迷信
4.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是因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让他们冷漠,无情 5.分析祥林嫂的命运:
1)假如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不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怎样?假如贺老六不死,他的命运会怎样?
2)假如阿毛不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怎样?
6.如果说封建礼教吃掉了祥林嫂,那为什么鲁四婶能好好地活着,为什么柳妈能好好地活着?
祥林嫂的死因:必然原因——首先在一个就是男人对女人命运的支配,阿毛死了,它必须
依靠儿子才能活下来。祥林嫂就必须交出房子,他没有了社会的立足之地。再就是迷信,打击了她生存的信心。最后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他让勤劳朴实的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里,那么只要命运稍有坎坷,就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即使像祥林嫂这样勤劳顽强的人也不能避免。
偶然原因——坎坷的命运,死了两个丈夫,又死了小孩。 七、自认为新颖之处
1.以问题为主线,并且由浅入深,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紧张度,让学生进行探讨学习。 2.对主体的理解不再仅仅理解为封建礼教的残忍,分析出祥林嫂的凄惨命运也是他死亡的一个
原因。
3.分析人物是否健全人,更为形象地理解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仅吞噬生命,更吞噬人的
灵魂。
《祝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 2、 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 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5、 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造任务的方法。
2、 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A、预习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
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
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C、比较法
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如“决计”、“肯依”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D、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三课时中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 (2)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三、说教法
编者希望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 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
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 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二)理清情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总结 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 (五)问题探究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业布置
把祥林嫂丧子之后回到鲁镇的那部分,改写成剧本,并进行排练。 (四) 板书设计
鲁迅《祝福》说课稿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