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皮肤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结构
分为: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表皮;1 角质形成细胞(1)基底层 (2)棘层 (3)颗粒层 (4)透明层 (5)角质层 表皮通过时间:基底细胞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上部约需14天,再由颗粒层移行至角质层上部脱落又需14天,两者总合成为表皮通过时间或表皮更替时间。
2树枝状细胞 (1)黑素细胞 (2)朗格汉斯细胞 (3)麦克尔细胞
表皮黑素单元: 每个黑素细胞供应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接触,成为表皮黑素单元。(功能是产生黑素并运转到角质形成细胞中)
表皮和真皮连接损伤或结构异常出现表皮与真皮分离(水疱)
皮肤附属器:1)毛发2)毛囊3)皮脂腺4)汗腺5)指(趾)甲6)其他结构 第二节 皮肤的主要生理功能
皮肤的防护(屏障)功能机械性损伤(摩擦、牵拉、撞击等)物理性损伤(紫外线、电、磁)化学性损伤(酸碱中和作用)生物性损伤(阻止皮肤感染)防止体内物质丢失 皮肤的代谢功能 储水库 电解质储库
皮肤的吸收功能 吸收途径:角质层、毛囊皮脂腺、汗管 皮肤的感觉功能痒、痛、触、压
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进行 小汗腺分泌水分 皮脂腺排泄皮脂 皮肤的免疫功能
第二章 皮肤病常见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 原发损害 斑疹, 脓疱 丘疹, 囊肿 结节, 风团 水疱
继发性损害 浸渍 糜烂 溃疡 鳞屑 痂 表皮剥脱 皲裂 疤痕 萎缩 苔藓样变(大概了解类型和临床表现)
第三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和护理
第一节 常用的内用药物
一、抗组胺药 H1受体拮抗剂 拮抗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
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和血压下降等作用 用于哮喘 鼻炎 湿疹等 第二代H1抗组胺药 副作用 有乏力、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 驾驶员、高空作业、机器操作禁用 有口干、排尿困难、瞳孔散大 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慎(禁)用
二、 糖皮质激素 1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抗核分裂和抗增生
作用 抗休克抗细胞毒等作用
2适应症 重症药疹 接触性皮炎 急性荨麻疹 过敏性休克 自身免疫性疾病
3糖皮质激素的常见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诱发感染或使病原菌扩展,可掩盖感染, 抑制增生:伤口愈合延迟
应激性胃酸分泌增加:溃疡病加重或穿孔及消化道出血、 脱钙:骨质疏松、骨折、骨缺血性坏死 排钾:低钾血症
兴奋:精神失常或躁狂
小儿可影响发育
白内障、诱发糖尿病、血压升高、月经紊乱等 三 维A酸类
主要用来治疗重症银屑病 各型鱼鳞病 掌托角化病等
不良反应 皮肤粘膜干燥 致畸 高甘油三酯症 肝功异常 高血钙 骨骼早闭 第二节 外用药物疗法(了解外用药剂型) 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应根据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干对干 湿对湿
3选择合适的浓度,并且要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先从温和、低浓度药物用起
过敏体质、儿童、女性面部用药时:耳后皮肤试用 激素外用药避免滥用,尤其是在面部 还要详细交待用法、注意事项 第三节 物理疗法
一 光疗法 红外线,紫外线(短波:280nm以下 中波:280~320nm 长波:320~400nm)窄波UVB 红蓝光疗 作用:破坏痤疮丙酸杆菌及减轻炎症 二、冷冻疗法
三、激光疗法 色素增加性疾病 四、放射治疗
第四节 皮肤科常用手术治疗
皮肤科各种物理治疗及皮肤外科治疗方法是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 皮肤病性病的护理
湿敷法 封包治疗 湿敷法和封包治疗是重要的皮肤科专科护理技术
第四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脓疱疮 俗称“黄水疮”,是一种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临床分型
1)寻常性脓疱疮(又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2)大疱型脓疱疮 主要由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引起。 3)新生儿脓疱疮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婴儿发病;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皮肤很快发生松弛剥脱,留下红色的裸露面,似烫伤样外观,尼氏征阳性。 4) 特殊类型 深脓疱疮,亦称臁疮 治疗以抗感染和对症治疗 第二节 丹 毒
病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伴全身中毒症状;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形状与接触部位一致,边界清楚,瘙痒,无全身症状。 蜂窝织炎:细菌侵入皮下组织后引起的急性炎症,界限欠清,浸润较深,中央红肿显著,溃破后可排出脓液。
血管性水肿:发病及消退迅速,局部出现暂时性无症状性肿胀,愈后不留痕迹。
类丹毒:有接触鱼类、屠宰等工作历史,损害多发生手部,为紫红色斑,不化脓,不起水疱,无自觉症状。 治疗首选青霉素
第五章 病毒性皮肤病与护理
第二节 带状疱疹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同一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的疾病 病程自限性,愈后均可获持久免疫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1-5天,全身症状轻,在即将发疹部位可有局部感觉异常或疼痛 皮疹特点:潮红斑→成簇丘疱疹→水疱,沿某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 发病部位:肋间(53%)﹥颈(20%)﹥三叉(15%)﹥腰骶(11%)
自觉症状:神经痛(年龄越大,皮损越重、疼痛 越显著,持续时间越长)
带状疱疹面瘫综合症:若膝状神经节受病毒侵犯可产生面瘫 耳痛 外耳道疱疹等症状,称为带状疱疹面谈综合症 诊 断
诊断抓典型皮损特征:沿神经支配区域的带状分布的红斑、成簇的水疱 早期诊断抓症状特征:特征性疼痛伴痛觉异常或过敏
实验室检测:疱液涂片见多核气球状细胞。实验室检测为非常规性,价值有限 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促进创面愈合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疼痛的护理
保持疱壁的完整,避免发生继发感染; 加强眼部处理,避免发生角膜损伤; 输注阿昔洛韦应注意速度 健康教育 第四节 疣
病 原:人乳头瘤病毒(HPV) 临床表现 潜伏期:6周-2年 临床分型:
1)寻常疣 黄豆或更大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
2) 跖疣 初起为细小发亮丘疹,因受压而形成淡黄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表面粗糙。去除表面角质层,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 3)扁平疣 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正常肤色
治疗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内用药物治疗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第六章 浅部真菌病与护理
按发病部位分为 头癣 体癣 股癣 手癣 足癣 甲癣 1头 癣 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四种。
黄 癣 .典型的皮损:黄癣痂 遗留永久性秃发、萎缩性瘢痕
白 癣 头癣中最常见 残留毛干上有真菌形成的“菌鞘”。 黑点癣 病发刚出头皮则折断,留下残发于毛囊口,呈黑点状 脓癣 毛囊性脓疱组成的隆起性肿块
头癣治疗:五字原则:剃、洗、擦、服、煮 注意:脓癣切忌切开 2 体癣和股癣 表现为环形红斑丘疹 发生在体表或腹股沟的环形损害,中心消退,表面有鳞屑,边缘有丘疹或丘疱疹 主要采用局部抗真菌治疗
3手癣和足癣 手足癣的致病菌9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 治疗外用抗真菌药 水疱型 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 角化鳞屑型 好发于足根、掌跖部
浸渍糜烂型 好发于指趾缝,尤以3~4和4~5指(趾)间多见 趾间型 好发于指趾缝,尤以3、4和4、5指(趾)间多见 4 甲真菌病 白色浅表型 远端甲下型 近端甲下型 全甲毁损型
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案需要3~4月,需系统用药及局部治疗
真菌检查常用的方法 1)直接镜检 2)真菌培养3) wood灯 黄癣病 暗绿色荧光 白癣病亮绿色荧光 黑点癣病 无荧光
第8章 皮炎湿疹与护理
第一节 接 触 性 皮 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原发性刺激反应 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或毒性,(强酸、强碱)任何人接触均可发病,无潜伏期.
2)接触性变态反应 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接触部位发病,有瘙痒或灼痛感 按皮疹类型分类: 急性期:以红斑水疱为主 亚急性期:红斑丘疹
慢性期:红褐色苔藓样变或湿疹样改变 诊 断:
实验室检查:斑贴试验 原理:检测四型变态反应 将可以变应原贴于背部健康皮肤,24~48h观察皮肤反应
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第二节 湿 疹
自觉瘙痒、皮疹多形
分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易反复发作。 诊 断
? 多形性(损害)
? 渗出性(损害急性期) ? 对称性(分布) ? 迁延性(反复发作) ? 瘙痒性(剧烈瘙痒) ?
病 因 发病部位 皮损特点 皮损境界 自觉表现 病 程 斑贴试验 急性湿疹 复杂,多属内因,不易查清 任何部位 急性接触性皮炎 多属外因,有接触史 主要在接触部位 多形性、对称性、无大疱及坏死,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炎症较轻 较重 不清楚 瘙痒,一般不痛 较长,易复发 常阴性 清楚 瘙痒、灼热或疼痛 较短,去除病因后迅速自愈,不接触不复发 多阳性 第九章 药疹与护理
病因与发病机理: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I 型变态反应 II 型变态反应 Ⅲ 型变态反应 Ⅳ 型变态反应 非免疫性反应
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有哪些?
①皮疹发生与药物为因果关系
②只发生于少数对药物过敏的用药者,对多数人则不发生反应
③皮疹及病情轻重与药物药理、毒理作用、剂量无关,正常量和小剂量均可诱发
④有潜伏期,初次一般4-20天,多数7-8天,第二次后,数分钟-24小时之内即可发疹
⑤皮疹形态各异,很少有特异性,一个人对一种药物过敏,在不同时期可发生相同的或不同类型的药疹
⑥药疹治愈后,再用与致敏药结构式近似药物,常能再发(交叉过敏),在药疹高敏状态时甚至一些结构不同的药物也能诱发过敏,称多原过敏(超敏) ⑦停药后渐好转(自限性),抗过敏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效 临床分型与表现:
1固定型药疹 皮疹特点: 限局性圆形/椭圆形水肿性红斑,可出现大疱 好发部位: 全身任何部位,皮肤黏膜交界处常见 固定性:重复用药,每次发病均在原来部位,但原皮疹扩大,并可数目增多,故称固定型药疹 轻度瘙痒或灼痛,多无全身症状
2荨麻疹型药疹 类似于急性荨麻疹,但风团色泽红、持续时间长,瘙痒明显,并可伴刺痛、触痛 可伴有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蛋白尿等
3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最常见,又称发疹型药疹 弥漫性鲜红斑疹或斑丘疹,躯干、四肢屈侧多见,可泛发全身,正常皮岛 白细胞可升高
4紫癜型药疹 通过II型(血小板减少)或III型(血管炎)变态反应 轻者好发双下肢对称,可伴有风团、水疱或血疱,重者四肢和躯干均可累及 5光感性药疹 诱发因素:日光或紫外线照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