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美好生活,也需要激荡监督的正能量。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监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已设置御史大夫的官职,“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从古至今,监督勾连起政治文明的时间线索,映照着时代的兴衰荣辱。
监督也是一种文明的力量,润物无声、教化人心。实际上,无论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监察法,还是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单位对员工的考核,规则无处不在,监督如影随形。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很多时候,真正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正气的,恰恰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影无形的规则和制度。监督的运行或明或暗,或严厉或宽松,但最终都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人们的心灵,培厚社会文化的土壤。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针对的是人性中的弱点,本质上是一种他律。春秋时期,齐桓公欲对管仲委以治国全权,经谏臣提醒,才意识到不受监督的权力很可能危及国家稳定。管仲自明其理,主动举荐人才协助其工作,互相监督,打消了齐桓公的疑虑,最终君臣和鸣成就大业。信任不等于放任,没有任何约束的信任,往往容易滋生一种自我放纵心理,导致行为走偏失矩。今天,我们倡导制度化、常规化的监督,不仅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要对潜在的越轨行为预先实现纠偏。
有心理学家实验发现,8岁以前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来自外部规则和父母权威,而8岁之后的道德判断则主要源于自我认知。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他律是自律的基础,有了他律的示范效应,自律才能获得生长发育的原始动力。监督的一个重要目的,正在于涵养自律。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正是由于纪律长出牙齿、监督成为常态,广大党员干部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让正风肃纪成为一种自觉。事实证明,监督与自律同频共振,就能不断强化监督的正向作用。
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设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近百年风风雨雨,我们的监督制度和监督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对权力的敬畏、对纪律的坚守、对公正的追求始终如一。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永葆初心、不改本色,我们必将见证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政治文明传承赓续,开出时代之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归纳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首先提出“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是一种他律”的观点;然后举例说明监
督对治理国家的作用,并从反面分析了没有任何约束的信任的危害;最后强调倡导制度化、常规化的监督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主要考查分析第四段的论述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一个最能体现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特点的考点,虽然近几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没有单独设题考查第一考点,但是在江苏卷中它是高频考点,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训练。
2.监督在当今社会有哪些作用?
①监督可以教化人心,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正气;②监督可以让权力在阳
光下运行,对潜在的越轨行为预先实现纠偏;③监督可以涵养自律。
3.结合文章回答:现阶段怎样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①用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其他的规则和制度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制度化、常规化
的监督,防止其行为走偏失矩;②党员干部要提高认识,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让正风肃纪成为一种自觉。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原文指出“监督的一个重要目的,正在于涵
养自律”“事实证明,监督与自律同频共振,就能不断强化监督的正向作用”,可见,要使
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监督与自律必须同频共振。他律方面,是用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自律方面,广大党员干部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让正风肃纪成为一种自觉,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据此可整合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与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该题的命制着眼于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如A项涉及“霜冻”和“霜”,B项涉及“终霜冻”,C项涉及“平流霜冻”,D项涉及“平流辐射霜冻”,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悠闲生活的崇尚
林语堂
①中国人之爱悠闲,有着很多交织着的原因。这种爱悠闲的性情是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并受了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最后又由一种人生哲学——大体上可称它为道家哲学——承认它为合理近情的态度。中国人能囫囵地接受这种道家的人生观,可见他们的血液中原有着道家哲学的种子。
②有一点我们须先行加以澄清,这种消闲的浪漫崇尚,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想象中的那些有产阶级者的享受。我们要明了,这种悠闲生活是穷愁潦倒的文士所崇尚的,他们中有的是生性喜爱悠闲的生活,有的是不得不如此。所谓“盛名多累,隐逸多适”,那些应试落第的人对这种话是很听得进的;还有什么“晚食可以当肉”这一类的俗语,养不起家的人可以此解嘲。
③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很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说的,要享受悠闲的生活,所费是不多的。
④这样说来,这种消闲的浪漫崇尚,我以为根本是平民化的。
⑤笼统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者都具有锐敏的感觉和爱好漂泊的天性,虽然在物质生活上穷苦,但情感却很丰富。在中国,悠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有权势者和成功者独有的权利,
而是那种高尚自负的心情的产物,这种高尚自负的心情极像那种西方的流浪者的尊严的观念,这种流浪者骄傲自负到不肯去请教人家,自立到不愿意工作,聪明到不把周遭的世界看得太认真。这种样子的心情是由一种超脱俗世的意识而产生,并和这种意识自然地联系着的;也可说是由那种看透人生的野心、愚蠢和名利的诱惑而产生的。那个把他的人格看得比事业的成就来得重大,把他的灵魂看得比名利更紧要的高尚自负的学者,大家都认为他是中国文学上最崇高的理想。他显然是一个极简朴地去过生活,而且鄙视世欲功名的人。
⑥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种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诗人及学者常常因此自题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别号,如江湖客(杜甫)、东坡居士(苏轼)、烟湖散人、襟霞阁老人等。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
⑦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受的。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无聊。有人说老子是嫉恶人生的,这话绝对不对,我认为老子之所以要鄙弃俗世生活,正因为他太爱人生,不愿使生活变成“为生活而生活”。
⑧一个热爱人生的人,对于他应享受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定爱惜非常,然而同时却又须保持流浪汉特有的那种尊严和傲慢。甚至他的垂钓时间也和他的办公时间一样神圣不可侵犯。他对于别人在高尔夫球总会中同他谈论股票的市况,一定会像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受到人家骚扰那样觉得厌恶。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首先,指出中国的浪漫主义者有着丰富的情感;然后,具体阐述在中国悠闲生
活与悠闲者高尚自负的心情的关系,并凸显他们超脱俗世的意识;最后,充分肯定这样的学者,赞赏他们的人格魅力。
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的含意。
第一处画线句:悠闲生活并不是有产阶级的享受,而是穷愁潦倒的文士所崇尚
的生活;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很多。第二处画线句:热爱人生的人非常爱惜他应享受的那些快乐的时光,并把这种悠闲享受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意,要结合上下文
分析。第一处画线句是承接第②③段得出的结论,故相关信息应在上文寻找。第②段讲的是“悠闲生活”的崇尚者,“穷愁潦倒的文士”对应的正是“平民化”;第③段讲的是“享受悠闲生活”“便宜”,这也是对“平民化”的解说。第二处画线句是第⑧段的最后一句,故相关信息也应在上文寻找。这一段主要讲热爱人生的人很爱惜悠闲的时光,“保持流浪汉特有的那种尊严和傲慢”“他的垂钓时间……神圣不可侵犯”是他们的信条,画线句的含意由此可概括出来。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主要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及其作用。“重要句子”多数是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或者结构比较复杂且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句子的含意”主要包括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要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何种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本题中,抓住“悠闲生活”“平民化”“厌恶”等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3.结合文章,概括一个人怎样才能真正享受悠闲的生活。
①要酷爱人生;②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有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③要有一
种高尚自负的心情,一种超脱俗世的意识;④要有一种恬静的心地、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