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糖类物质
糖类的生物学意义:1.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2.是生物体合成其它化合物的基本原料;3.充当结构性物质;4.糖链是高密度的信息载体,是参与神经活动的基本物质;5.糖类是细胞膜上受体分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的参与者。同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糖类--是多羟基的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糖类物质的分类
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
1、单糖: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五碳糖(戊糖)— 核糖、脱氧核糖。
六碳糖(己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2、寡糖:能水解成少数(2-10个)单糖分子的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 3、多糖:能水解为多个(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 淀粉、糖原、纤维素 。
同多糖—构成多糖的单糖分子相同。 杂多糖—构成多糖的单糖分子不同。
4、复合糖:与非糖物质结合的糖。 糖蛋白、糖脂、糖胺、糖酸。
1.1 单 糖
一、单糖的分子结构
包括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 2、差向异构体
这种仅一个不对称碳原子构型不同,两镜像非对映异构体物称为差向异构体。 一种糖溶液状态时至少有5种形式的糖分子存在,它们处于平衡之中。其中α型和β型互变是通过醛式或水化醛式完成的。 二、单糖的理化性质 (一)单糖的物理性质
1、溶解度
单糖分子含有很多亲水基团,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 2、甜度
3、旋光性和变旋性 旋光性:
糖的旋光性用比旋光度[α]D(又称比旋度或旋光率)表示。 每种糖都有其特征的比旋光度,可用于糖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变旋现象— 一个旋光体溶液放置后,其比旋光度发生改变的现象。
(一)单糖的化学性质 1、单糖的氧化
单糖含有游离的羰基,在还原许多金属化合物的同时,自身被氧化成糖酸。
例:还原糖与费林试剂反应,可对糖进行定性和定量。
酒石酸钾钠铜 + 葡萄糖 = 酒石酸钾钠 + 葡萄糖酸 + Cu2O *糖的三种氧化方式:
①弱氧化剂作用下,生成相应的糖酸。
②强氧化剂作用下,醛基和另一端的伯醇基氧化,生成糖二酸。 ③有时只有伯醇基氧化成羧基,生成糖醛酸。
2、单糖的还原
醛基和酮基可被氢还原成醇。
葡萄糖 ~ 山梨醇
果糖 ~ 山梨醇 + 甘露醇
3、成苷作用
环状单糖半缩醛基上的羟基在有干燥的HCl气体催化下,可与醇或酚的羟基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糖苷。
5、与氨基反应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羟基与氨基的反应,二是羰基与氨基酸中氨基的反应。
单糖分子中的—OH(主要是C2、C3上的-OH)可被—NH2基取代而产生氨基糖,也叫糖胺。 单糖分子中的—C=O基可与氨基酸发生反应,生成各种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的化合物以及一些褐色多聚体。
——美拉德(Maillard)反应,也叫羰氨反应 。
1.3 多 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基以糖苷键相连而形成的高聚物。
多糖没有还原性和变旋现象,无甜味,大多不溶于水。
多糖的结构包括单糖的组成、糖苷键的类型、单糖的排列顺序3个基本结构因素。
多糖的功能:
1.构成植物和动物骨架的原料。 2.作为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 3.具有许多生理功能。 抗原性(荚膜多糖)。 抗凝血作用(肝素)。
为细胞间粘合剂(透明质酸)。 携带生物信息(糖链)。
淀粉(一)结构
由D-葡萄糖组成。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分子量约1万-200万,250-300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聚合而成,呈
螺旋形结构。每一螺旋有6个葡萄糖分子,许多螺旋圈构成弹簧状的空间结构。 当淀粉遇碘时,碘进入螺旋之中,形成淀粉-碘络合物,显紫蓝色。 *粉与碘的呈色反应与淀粉糖苷链的长度有关: 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基,不能呈色。 链长为20个葡萄糖基,呈红色。 链长大于60个葡萄糖基,呈蓝色。
支链淀粉:链淀粉中除了?(1?4)糖苷键构成糖链以外,在分支点处存在?(1?6)糖
苷键,分子量较高。相当于6000个葡萄糖残基。
支链淀粉的分支短链的长度平均为21~30个葡萄糖残基。 遇碘显紫红色。
(二)性质 淀粉水解:
淀粉→淀粉糊精→红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天然淀粉为颗粒状,不同来源的淀粉有不同的颗粒形状特点,可通过显微镜观察颗粒形状判断淀粉来源。
(三)淀粉的糊化与老化@简答
1、 淀粉的糊化
淀粉的糊化:粉粒在适当温度下(一般在60~80℃),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作用。糊化后的淀粉又称为α-淀粉。 淀粉的糊化的本质: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态的淀粉分子间的氢键断裂,淀粉分子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
淀粉的糊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可逆吸水阶段
水分进入淀粉粒的非晶质部分,体积略有膨胀,此时冷却干燥,颗粒可以复原。 第二阶段:不可逆吸水阶段
随着温度升高,水分进入淀粉微晶间隙,不可逆地大量吸水,淀粉粒溶胀达原始体积的50-100倍。
第三阶段:解体阶段
淀粉粒最后解体,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
2、 淀粉的老化
淀粉的老化——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溶液经长期放置,会变成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也叫减退现象。
淀粉的老化的本质:糊化的淀粉分子又自动排列成序,形成致密、高度晶化的不溶解性的淀粉分子微束。
淀粉老化的规律
1、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易老化;
2、聚合度高比聚合度低的淀粉易老化; 3、支链淀粉几乎不老化;
4、老化的最适温度为2-4℃。< -20 ℃或> 60 ℃ 都不发生老化;
5、不同淀粉的老化顺序为:玉米>小麦>甘薯>土豆>木薯>粘玉米
6、水分含量在30-60%的淀粉易老化,含水量<10%的干燥态及在大量水中则不易发生老化。
二、糖原
糖原又称动物淀粉,与支链淀粉相似,除了?(1?4)糖苷键构成糖链以外,在分支点处存在β(1?6)糖苷键,支链多。 与碘反应呈红紫色。 无还原性。
三、纤维素
由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的直链,不溶于水。
与碘无颜色反应,不溶于水,不被消化。在高浓度强酸中加热可分解成纤维二糖。
四、壳多糖(几丁质)
。比较坚硬,为甲壳动物等的机构材料。
五、糖胺聚糖
含有氨基己糖或乙酰氨基糖,也称为粘多糖、氨基多糖。代表物有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肝素等。
六、细菌多糖
指构成细菌细胞壁的多糖物质。
包括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和有抗原性的多糖。其中肽聚糖是构成细菌细胞壁骨架的主要成分。其他多糖是不同细菌中附属于肽聚糖上的附属物。 (一)肽聚糖
乙酰葡萄糖胺NAG
乙酰胞壁酸NAM
肽聚糖由2种单糖和4种氨基酸组成。
单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 (二)磷壁酸
磷壁酸指从革兰氏阳性菌中提取的2类富磷聚合物。包括:
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
在细菌的细胞壁中,磷壁酸与肽聚糖连接(以磷酯键与肽聚糖分子中胞壁酸C6位上的-CH2OH基相连)。 (三)环糊精
淀粉经某种特殊酶水解得到的环状低聚糖称为环糊精。 α-1,4-糖苷键
食品生物化学 第1章 糖类物质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