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模式调研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模式调研报告 詹全友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邮编:430074)

内容提要: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中,稻田为鱼、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而鱼、鸭在觅食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侗乡人利用智慧,使稻、鱼、鸭和谐共处,互惠互利,这种模式在从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不仅是作为回望历史的窗口,更重要的是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也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而发挥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优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正是贯彻落实这些精神的具体体现。为此,笔者于2013年7月16—23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的占里、小黄、高仟等侗乡对稻鱼鸭系统的生态模式进行了调研。

一、从江县基本情况

从江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山里,都柳江从北

000。

向南宛延而过。东经10805′—10912′,北纬2516′—2605′,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辖7个镇、11个乡、3个民族乡:丙妹镇、贯洞镇、洛香镇、下江镇、宰便镇、西山镇、停洞镇、高增乡、谷坪乡、雍里乡、庆云乡、刚边壮族乡、加榜乡、秀塘壮族乡、斗里乡、翠里瑶族壮族乡、往洞乡、东朗乡、加鸠乡、加勉乡、光辉乡。共有381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民委员会。2003年末,总人口31.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9.55万人,这里聚居了苗族、侗族、壮族等7个少数民族,又以侗族文化为代表,故从江又被称为侗乡。

从江县界东部、南部与广西交界,西部、北部与本省荔波、榕江、黎平三县毗邻。从地形地貌上看,从江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向广西山地、丘陵过渡,苗岭山脉南麓与南岭桂北诸山接壤地带。地势复杂、起伏较大,呈西南高,东北低,县境内最高海拔为1676米,最低海拔137米,相对高差1539米。全县地势以珠江流域都柳江干流66公里为横轴两翼递升山势的递变轮廓,构成了从江县地形骨架,县内山区丘陵面积达318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8%。就土壤而言,从江处于全国黄壤、红壤复合地带,硅铁质风化壳地区,土类以黄壤、红壤为主。土壤的土层较厚、肥力较高,中、上等土质较多,是高氮、高钾、少磷、富有机质的土壤类型,pH值在4.5—6.5,非常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县境内地型地貌独特,地势多变,山峦叠嶂起伏,沟谷发育密集。这就为动植物品种的地方性特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相对隔离的独特小生境。从江全境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并带有南亚热带气候特点。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年均气温18.4℃,积温5805℃,无霜期328天,最长为362天,最冷月份平均7.8℃,极端最低-4.4℃,年降雨量在1050—1250

*

*

本文是教育部一般项目“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3YJA85002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詹全友(1963.2-)男,四川内江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共党史及民族问题理论。

毫米,为地方特色水稻的种植及稻田养鱼养鸭提供了独特的优越自然条件。

据考证,“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是从江县侗族人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世代沿袭的传统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稻鱼鸭系统在从江县侗乡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对现代农业具有重要启示,早在2002年就受到许多中外专家的关注,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地。2013年,又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稻在稻鱼鸭系统中的生态作用

小黄是有名的侗族大歌之乡,《布谷鸟之歌》唱道:“阳春三月,布谷鸟在山上叫,布谷、布谷,它在叫朋友,我在唱着歌。它在叫人们做秧田,人人要抓紧,不要误季节,秋收时节才能禾满仓。大家要勤快,谁也别偷闲,秋收时节才能禾满仓。”稻鱼鸭系统中,稻无疑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是根本保障。禾糯,是从江侗乡人对其地方糯稻品种的统称。侗语称为“苟的娥”(糯米)、“苟叹”(摘糯),或“苟梢”(蒸糯)等,侗语“苟”是“稻谷、米、饭”的意思。据调查,黔东南侗族种植的禾糯品种是目前我国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仅从江县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61个禾品种材料,已征集到的有258个禾品种,自古就分有红广糯、白广糯、金钗糯、早黄糯、黄丝糯、黑兰糯、秃头糯、鸡爪糯、冷水糯、迟黄糯、旱糯等品种,近年

来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红广糯、白广糯、黑兰糯、冷水糯等。如高仟侗寨由宰养、宰俄、宰雷3个自然寨组成,有稻田1430多亩,354户,1527人,均为侗族,高仟长期以来种植传统禾糯,且品种多样,至今仍保存30多种传统禾糯品种。这些地方禾糯品种是从江各世居民族千百年来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及生活需要,凭借自己的传统知识和生存智慧,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生态性,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宝贵遗产,是从江各族人民对我国乃至世界稻种基因库的重大贡献③。2005年,从江全县播种粮食作物24278.8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805.9公顷,占粮食作物总播面的48.9%。水稻总播面中,有杂交水稻,也有包括香禾在内的多种禾糯等地方常规稻,其中,禾糯等地方常规稻播面积为3234.95

公顷,占水稻总播面的27.4%。

从江县侗乡的稻田大多位于阴冷的山区,而且一年四季必须蓄着深水。一般的水稻品种根本无法生存,但侗乡的糯稻不但能够生长和丰收,还能衍生出鸭子和田鱼这样的产品,这

不得不归功于糯稻的奇妙特性:一是不怕水淹。侗乡的糯稻种植在山区梯田中,俗话:“易涨易落山溪水。”山区的水资源补给并不稳定,为了确保田块水源不断,下雨时节要尽可能多储水,一般都在35厘米左右,以备旱季之用。而这些糯稻都是不怕水淹的品种,稻科的出土高度大都在1.5—2.5米,且非常粗壮,成熟时直径差不多有1厘米。加上这些糯稻的稻秆中都有通气孔结构,即使田中的水持续三到五天达到50厘米,稻根仍然可以正常呼吸而不会腐烂,也不会影响产量。乡民甚至还说深水不仅没有害处,反而可以刺激稻秧的拔节长高,这种特性对坪坝地区水稻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糯稻不怕水淹对稻鱼鸭系统运行有着特殊的生态意义,储水深就意味着鱼的生存空间扩大,不仅可以放养更多的鱼苗,每条鱼也能长得更大。同时深水对于鸭的放养也有利,因为水深,鸭的饵料就更为充足,损害鱼的可能就会更小,而鸭在深水里更利于游动并撞击稻秆,使水稻害虫掉入水中成为鱼和鸭的饵料。由于稻秧出水很高,鸭群就无法吃到稻穗,却可以为水稻灭虫除害,除草施肥,这样,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乡民就不需要进行松土和除草。另外,由于秆高,糯稻就能接受到更多的直接日照,从而提高产量,又可以收获大量的稻草供作饲料、工艺品使用。 二是分蘖力强。从江侗乡的每株稻秧都能形成7—11个有效分蘖,这正好是稻鱼鸭共生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③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④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⑤

罗康志、潘永荣:《糯稻》,《人与生物圈》2008年第5期。

①②

最需要的特点。和杂交稻相比,糯稻生长周期长,播种要提前,而收割又要推后,加起来要多出一个月,因此,鱼和鸭也就有更长的生长期,稻鱼鸭共生的时间最长可达100多天。插秧后,一方面,返青快,鸭群就可以提早进入稻田放养(一般在插秧后的10天就可以放养雏鸭),至少可以放两批鸭,放养的鱼苗当年每条可以超过8两,确保了稻鱼鸭三丰收;另一方面,郁闭也快,从外面不能直接看到水面,而放养的鱼以及鱼苗在稻秧的庇护下可以免受鸟类的损伤。

三是耐阴冷。从江侗乡有一个非常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特点,那就是非常阴冷。许多稻田都镶嵌在深山丛林中,见到阳光的时间非常少,不少田块夏季每天的实际日照时数不超过6小时。由于日照不足,灌溉用水又来自山泉,这使得稻田中的水温和土温普遍偏低,夏季最

0

热的时候水温也只有23—25C,对一般稻种而言很难正常生长,但从江侗乡糯稻90%以上具有耐阴和耐低温的特性。不仅插秧后的稻苗能抵御阴冷,连育秧期段的幼秧也能抗阴冷,出苗无一烂秧,同时保持稳产、高产。此外,从江山区气候多变,倒春寒和早霜每年都会碰到,更麻烦的是,在糯稻扬花时节多雨、多雾,对一般稻种而言往往无法授粉,造成严重减产,但这些糯稻品种绝大多数抗气候灾害能力很强,只要正午时有1—3个小时雾散雨止,就能正常结实。另外,这些糯稻的秆叶表面都长着绒毛,晚秋的寒露和早霜只会在绒毛表面凝结而不会令水稻受冻害。同时,由于从江侗乡的传统生计要实行林粮兼营,如果糯稻没有这样的特性,林粮并存不是损害林就要损害田,这一生物属性在今天也具有特殊意义。

四是抗虫鼠鸟害。由于表面附有绒毛,而且杆高、硬,水稻常见的害虫难以侵害糯稻的稻杆,只有卷叶虫能够造成明显危害,但稻中放养的鸭群能有效地杀灭卷叶虫。同时,从江侗族乡民往往实行多品种混合插秧,稻瘟病虽偶有发生但不会蔓延。这里的稻田由于常年储有深水,而稻杆又特别高,老鼠在田水中很难对稻杆构成威胁,因此,稻谷极少发生鼠害。此外,稻谷尖端都长有长芒,谷芒最长的品种达12厘米以上且尖端锋利,谷壳表面又长有倒刺,生长状态下也不会掉离,鸟雀无法直接啄食谷粒,这就有效地避免了鸟类的危害。

糯稻适口性好,营养丰富,深受历代从江侗乡群众的青睐。从江也因盛产优质糯米远销他乡,素以“糯米之乡”著称。糯稻中的香禾是从江县一大特产,素以“一块稻禾十里香,一家蒸饭全寨香”之美誉而久负盛名。香禾米饭手捏不黏,冷后不硬,不仅是亲朋做客、喜庆婚嫁待客之主食,而且是糍粑、甜酒、侗果、汤圆、粽粑等各种传统糕点的原料。香禾糯米酿成的泡酒,清香醇正,甜若蜜糖,为从江特产。香禾这一宝贵农业遗产,在经济全球化

和市场化的今天,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三、鱼在稻鱼鸭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侗乡人都说:“鱼无水则死,水无鱼不活。”而稻和鸭没有活水保障也无法生存,于是,从江侗乡用稻田养鱼来确保稻和鸭对水的需求。侗乡老人们还常说:“如果侗族稻田中没放鱼,那么农人就会变懒,苗族家中没养猎狗,那么猎人就会变惰。”所以,从江侗乡的稻田不能不养鱼,田中养有鱼,就得养成勤看田水的习惯,不然田水变干,或塌方漏水鱼就会跑掉或死去,因此,老人们又说:“吃饭靠流汗,吃鱼靠脚皮,不勤快去看田水的人,是不会有鱼吃的。”在从江侗乡凡是有水源保障的稻田,基本上都要放养一定数量的鱼,以养鲤鱼(乌鲤、荷包鲤、大腿鲤、火鲤等)为主,兼有鲫鱼、草鱼等,俗称“田鱼”。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全县有稻田面积12606.3公顷,其中,坝子田4302.15公顷,占34.1%,坡塝田5095.88公顷,占40.4%,梯带田3208.27公顷,占25.5%,但养鱼的稻田就有8270.8公顷。近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实际养鱼面积有所下降,仍有7203.6公顷,占稻田总面积的57%,稻鱼总产量1228吨,占全年各类水产品总量1755吨的70%,其普遍性和群众基础

的广泛性可见一斑。 ①②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侗家的生活离不开鱼,他们一直公认左手握着糯米团右手掂着陈年腌鱼才是人人向往的甜美生活。侗家爱吃鱼,也精于养鱼。就我们调查发现,稻田养鱼,也要讲技术,每丘田能放多少鱼,这是必须首先掌握的。如果数量多,鱼在稻田中没有吃的,很难长大;如果数量少,鱼倒是快长、但水稻长不好,因为鱼太少,稻田中的草、虫没被鱼除净、吃光。哪丘田没有杂草,细泥多,就肯定放有鱼;哪丘田杂草多,就肯定没放鱼,或鱼没管理好死去了。“我们在糯稻田中养鱼的技术要高些,在籼稻,尤其是杂交稻田中养鱼,近几年来才学会了一些。过去我们在籼稻田中养鱼,也喜欢把水蓄得深深的像种糯稻一样,鱼倒是长得不错,可水稻大大减产,加上我们不会掌握杂交水稻田中施用化肥、农药的量,用多了,鱼就会死,用少了稻又没长好常常有稻没鱼,或有鱼没稻。糯稻田中的鲤鱼比籼稻田中的鲤鱼大得多了,因为糯稻蓄的水要深得多;加上糯稻栽的行距宽得多,鱼好在稻田中自由自在觅食,糯稻生长期也长从四五月插秧,到九十月才摘完,鱼在稻田中的时间也长。籼稻生长期短,四五月插秧,七八月已收完,并还在成熟前20天左右就必须提前放水晒田,谷粒才容易成熟、变黄,田土变干变硬才好收割,也就是说鱼在籼稻田中生长时间只有100天左右。捉来吃只有三指这么大,一点都不肥,而糯稻田中捉来的鱼,有巴掌这么大,烧起来嚓嚓滴油。拿来腌也比籼稻田中的鱼好吃多了。我们稻田放的鱼主要是鲤鱼,也有的人放养草鱼和鲫鱼,鲤鱼大都是自己育的鱼苗,鲫鱼用不着育苗把公母放入田中,它在田中自己会繁殖,并且发展很快,草鱼繁殖技术我们不会,都是广西侗族挑来卖的多,我们问他们怎样繁殖他们不告诉我们。鲤鱼的繁殖,我们每年大家都约在一起搞,几家共一个繁殖鱼池,如搞出的鱼花不够放,

可向当年搞得多的亲戚朋友们要,我们很少买。”

稻田养鱼需要年年放养鱼苗(侗乡人称为“鱼花”),而要使稻田养鱼这项技术得到传承与持续发展,鱼苗的繁殖、供给是关键,是侗乡人用独特的民间方法繁育出来的。用来繁殖的种鱼(侗乡人叫“老口”)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繁殖的效果和产量,因此,种鱼是精选的,并被安置于寨子中的鱼塘(繁殖鱼池),这些鱼不直接食用。各家各户把厕所建在鱼塘上,粪便落入塘中就被鱼群抢食殆尽,不仅利于村寨的卫生保持,也促进了资源利用上的生态循②

环。清明前后,正是种鱼交配的高峰期,母鱼在鱼草上产卵后,要马上将鱼草转移到事先搭好的草棚中淋水孵化,或带回家中置于阴凉处,不时洒水,这是从江侗乡传统而独特的孵化方式,以提高孵化率。一旦发现“鱼卵睁眼”(侗乡人的俗称),就将鱼草放入特制的鱼池孵化。三四天后,鱼苗孵化而出。等长到二三厘米时,就可以放进自家下了秧的稻田里。除了从江侗乡各村寨都有自己养育的鱼苗外,刚边乡一带的壮族村寨,如银平、高麻村等地,还形成了专门化的民间商品鱼苗培育基地,不仅满足本县稻田养鱼的需要,还远销榕江、黎平、三都、荔波等县。这些民间鱼苗种库的存在,对于从江稻鱼共生系统的自循环和持续有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调查中听侗乡老人说,以前,在从江侗乡稻田几乎都能看见一种独特的遮蔽物,侗乡人叫“鱼窝”。树枝覆盖的下面是一个低洼的坑,既为田鱼躲避鸭子“追杀”提供避难所,也是一个安乐所。稻田缺水时,田鱼可以在蓄积水的鱼窝悠游自在,炎热的夏日,覆盖的树枝又是田鱼理想的遮阴棚(就笔者走访的侗乡稻田看,基本上没有发现所谓的鱼窝)。田鱼生长快,饲养周期较短,适应性强,食饵广,大多处于人放天养的生产方式,被公认为在品质上胜过非糯稻田的产品。田鱼肉质细嫩,不论蒸煮、烧烤、烘干、腌制酸鱼或制作鱼生等加工成的食品均为餐桌上的美昧佳肴,既能改善生活,招待客人,多余的还可销售,增加收入。目前,从江县稻田养鱼的传统保持得最好的就是以种植禾糯为主的往洞、高增、谷坪、西山、翠里、刚边等乡镇的各村寨,尤其是往洞乡的绝大多数村寨都以种植禾糯为主,稻田 潘永荣:《鱼》,《人与生物圈》2008年第5期。 ②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③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里几乎一无例外的放养鱼,由于连片的坝子田多,田肥产丰,素来都被视为从江的“鱼米之乡”。在这一带地区的侗族词汇和观念中是:有田必有鱼,有鱼必有稻。高增乡占里和小黄

一带侗语把粮食称为“苟能”,直译为“谷水”,实指禾糯和田鱼。

四、鸭在稻鱼鸭系统中的生态价值

除了稻田养鱼外,从江侗乡人还素有利用稻田养鸭的传统。不过,就笔者调查发现,稻田养鸭的普及程度不及稻田养鱼那么高,在侗乡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也没有稻田养鱼那么重

要,而且是否养鸭往往受侗乡人田块集中程度、大小和距离远近等因素的制约。估计是笔者调查的时间选择不当的原因,仅在小黄村看见几只成鸭在稻田里,其他地方的鸭子都在小河、溪里放养,而且已是成鸭,每家养鸭几只到十多只。从江侗乡人养育的鸭不是一般的鸭种,而是经过世代选育驯化而来的小种麻鸭,也称“小香鸭”,或称“钻秧鸭”。与此相应的是,高增乡的占里侗族村寨流传着一种叫“破鸭头”的习俗。每到稻子生长进入薅草、割田埂草的时节,当地农户就要择吉日良辰宰杀“钻秧鸭”中的领头鸭或第一只,以敬奉禾苗对

鸭子的养育之恩,并预祝秋收时节稻鱼丰收,故称“破鸭头”。

从江侗乡要是哪家生了孩子,乡人会问:“生个养牛的还是放鸭的?”养牛的是男孩,养鸭的是女孩,因为一般都是女孩帮父母看管鸭仔。鸭仔有“正月鸭仔”和“九月鸭仔”两种,正月孵出的鸭仔叫正月鸭,九月孵出的鸭仔称九月鸭。还有一首歌唱道:“正月鸭仔个个乖,二月鸡崽只只笨……”说的是正月孵出的鸭仔容易饲养长大,二月孵出的鸡崽不容易成活。从江侗乡人孵鸭基本上采用传统方法,孵鸭技术几乎人人都能熟练掌握。传统的孵鸭技术非常生态,主要有三种:一是用母鸡代孵。他们认为,母鸡代孵的传统作法好,母鸡孵化出小鸭后,还可以带小鸭一段时间,喂起来更省事,不足之处是每次孵化的小鸭不超过15只。二是谷壳加热孵化。孵化的装备也不复杂,木箱、纸箱都行。把谷壳炒热,试好温度,放进箱中,再放上鸭蛋,谷壳要盖过鸭蛋,再盖上棉被保暖。只是每天要换两次加热的谷壳,既繁琐又费劳力,好处是每次可以孵很多鸭子。三是孵化床孵化。用几盏煤油灯加热铁板,铁板受热后再把热传递给到上面的孵化床,并定时测温度、翻蛋。尽管方法简单,鸭子的成活率却高达98%。至于现代孵化设备,他们却很少使用。

稻田养鸭的方式主要是在栽插的秧苗彻底返青之后。破了壳的小鸭会先放在育雏的暖棚中,出壳三天,放鸭就可以开始。一个鸭笼可以装上二三十只雏鸭,青年妇女可以轻松地把两只鸭笼提或挑到稻田放养,但随着小鸭的成长,一个鸭笼就只能放进两三只鸭子,须分几个鸭笼装着再挑。至于什么时候、在哪块稻田放养多大的鸭子,主要是根据鱼的大小和田水

的深浅而定,以鸭子的大小和放养数量不构成对鱼的生存威胁为原则,鱼和鸭在人的调控下就这样和谐共处。小香鸭每只从出壳到成熟只要50天,体重不超过三斤,是肉卵兼用型鸭种,肉味鲜美,产卵率高且多次产卵。如果放养得法,单凭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生动物就可以长成。由于这种鸭具有成熟早的特性,因此,从水稻撒种到收割完毕期间,可以放养多批。这一特性不仅给从江侗乡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而且对稻鱼鸭的共生有很多好处,能做到相生而不相克,由于鸭子个体小,不仅可以灵活在水稻间穿行而不会撞坏水稻,水稻中的害虫,水中的小虾、小鱼、各种杂草等都是上好饵料,而且鸭子在游动觅食的过程无意间为

稻田松了土,无需乡人再去中耕,起了防治虫害和薅秧除草的作用。今人研究也发现:“鱼、鸭能灭虫、除草;鱼灭草效能胜于鸭,鸭除虫效能胜于鱼,鱼鸭结合灭虫、除草效能最高。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②

与顾永忠教授的调查结果一致,见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③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④

顾永忠:《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保护与传统农业发展对策》,《耕作与栽培》2009年第5期。 ⑤

毛家艳、龚静、潘永荣:《鸭》,《人与生物圈》2008年第5期。

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模式调研报

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生态模式调研报告詹全友(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邮编:430074)内容提要: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中,稻田为鱼、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而鱼、鸭在觅食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h0qd9dgke7px008twlp8xswm2yhl0015n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