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 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 生长素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性激素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 抗凝血酶3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 调节大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的张力容积稳定 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舒张 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不参与时发挥 其调控作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或腹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Xa、V、PF3、钙离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转变为纤维蛋白酶原(凝胶),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形成血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ABO血型系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A、B抗原的有无及其种类分为四种血型。凡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者为A型;只有B抗原为B型;A,B抗原
均有者为AB型;A、B抗原均无者为O型。
心电图各波代表的生理意义为何?
1.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2.T波代表两心室极化过程;3.QRS波代表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试述动脉血PCO2??对呼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使呼吸运动加快加强,肺通气量增加。因此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作用较小,因为血液中的氢离子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四.论述题
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试述其影响作用?
1.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足够的循环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室射血所产生的动力和血液流动所遇到的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扩张和回缩,具有减少一个心动周期中血压波动的作用。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克服阻力向主动脉射血,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只有1/3流向外周,其余2/3暂时蓄积于主动脉和大动脉中,在射血中期,主动脉和大动脉被扩张到最大,管壁张力达最大,血压上升达最大,收缩压的形成是由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结果;当心室进入舒展期后,被扩张的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贮存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在下一个心动周期左心室射血前,容积达最小,动脉管壁被扩张的幅度和产生的张力最小,血压下降至最低。可见舒张压是由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回缩和外周阻力共同作用的。
2.博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存器作用
2试述兴奋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过程和特点
1.过程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离通道开放t??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释放Ach??Ach与受体结合并激活终板膜上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终板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通透性增加(主要是钠离子内流)??终板电位??肌膜动作电位。 特点:1.单向传递 2.时间拖延 3.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