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东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生态教育的重要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1996年6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三)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四)我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我校地理位置决定了拥有开发“生态东湖”系列校本课程的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且我校从2016年至今已经开发了《魅力东湖》、《人文东湖》、《生态东湖》三本系列校本教材。同时,我校极力打造国际化生态学校。 二、课题界定
环境教育:所谓环境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类同周围的自然的与人工的环境的关系。为使人们正确地理解人口、污染、资源分配与资源枯蝎,自然保护、技术、城市与地方的 发规则等各种因素对于整个人类环境究竟具有何等关系的一种教育。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指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开始了。1767年,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用乡村环境作为教育方法,主张‘应该是大自然教育孩子,而不是学校教师用正规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我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F.古德森提出了 “乡村学习的再定义:环境学习的起源”的命题。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在程度上虽然不及现代意义上由于恶劣的环境问题而倡导的环境教育,但在理念上,与现代提倡的关爱自然的教育理念是一样的。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依然对当前环境教育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被认为是环境教育的萌芽。因此,当前我们的环境教育应从孩子周围最熟悉的自然环境入手,挖掘资源,施行“体验式”环境教育。
美国颁布的《环境教育法》指出:所谓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认识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规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毛红霞在《中外环境教育比较》一文中,总结并归纳了英国、德国、瑞典及南非等国家在开展环境教育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原则。英国的环境教育重视户外教学,强调实践活动环节的重要性;重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重视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德国的环境教育总体特点为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多实行户外教学模式,并充分参与区域或全球性质的环境教育活动;独创或引进各种环境教育的项目。对中国环境教育所提出的建议包括:环境教育理念真正走入主流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和推广绿色学校计划;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等。
目前,世界各国的生态教育课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跨学科课程模式,一种是渗透式课程模式。在我国,主要采用的是渗透式课程模式,且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中学。从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公认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多学科模式和跨学科模式。小学阶段的环境教育也应适应这种趋势,将其归于各个学科之中。
研究表明,自教育部2003年专门下发《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将环境教育纳入了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纳入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全国中小学纷纷开展“绿色学校”、“和谐环保文明校园”、“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然而,环保教育在小学阶段也只是游走于各类各科课堂或活动
中,没有系统的课程固化,只有零散的、片段式的活动。 环境教育课程开发在我国学校中已经出现了普及的现象。学者们不仅在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的理论上进行了探索,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已经开发了校本课程。上海市建平实验小学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提出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写方法,以及校本教材体系结构。可见,我国目前有关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些观点以及方法都对本校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理论意义
该课题的提出有效地将生态自然环境融入到小学教育中。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天人合一是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人对自然的价值诉求是企盼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这也是当代中国生态建构的根本目标。人类社会与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它们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个“伟大的平衡”。有了这个平衡,才会有生机勃勃的世界,才会有人类文明的昌盛和繁荣。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促进人类进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教育内容。 实践意义
1、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大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则应该重点了解以下几点: (1)地球只有一个。各种资源是有限的,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2)各种资源不仅稀少而且在生态系统中被重复循环利用。要教育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道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所有的生命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人在的朋友,都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不利于人类的方面也可以转化为有利方面 2、促进老师教育教学观点的转变。 (1)授课教师本身要热爱环境保护。
(2)授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 (3)授课教师要注意收集环境保护素材。
(4)授课教师要注意多带领学生参加环保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3、形成学校独特的教育思想。 五、课题理论依据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论”
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 (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 六、研究目标
基于此项目结合华侨城小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旨在通过开发生态东湖系列校本课程实现下几个层面的目标:
1.课程建设层面:打造特色课程
2. 学生成长层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 学校文化建设层面:成为富有特色的国际生态学校 4. 社会影响力层面:发挥教育的辐射作用 七、研究内容
(二)基于生态东湖的系列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价值研究
1. 开发与应用生态东湖的系列校本课程符合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发与应用生态东湖的系列校本教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个体发展价值 ①学生的身心得以发展 ②教师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2)社会发展价值
①形成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②家庭和社会的辐射影响
(二)基于生态东湖文化类、自然类、科学类、品生类、美术类、音乐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堂如何组织才能融合生态东湖的观念?本课题拟协助老师研究课堂实施策略,让他们把课堂变成艺术的殿堂、知识的盛宴的同时灵活地将生态东湖的意识融入其中,将课堂效果发挥到极致。
1.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 2.自然类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 3.科学类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 4. 品生类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 5.美术类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 6. 音乐类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 八、创新之处 1.思想创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大多数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全面推广与开发生态教育课程变得异常困难。我校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课程开发中能够取得了第一手的研究数据,让这个思想得以实现。 2.课程设置新颖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能够设置一系列相应的户外实践课程,学生也参与开发课程资源。通过校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关注东湖周边四季的生物,包括生物的种类习性等,实现学校教育和户外教育的融合。 3.注重课程的辐射作用
一方面以生态东湖为载体深刻理解其价值和内涵,可以延伸范围更广的生态教育。其次,能够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打造校园文化,创建生态学校。其三,以学生为媒介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使学校为区域经济服务。
九、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是从两条主线展开研究的,一条主线是实践层面的分析。这条主线也是本研究展开的重点所在。首先研究人员作为一个实践者,通过实际调研,了解东湖环境和学校环境教育的真实情况,采用“渗透式”教学模式,紧抓东湖生态文化,结合科学、品生、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教学,总结反思,开展整合后的环境教育课程。
另一条主线是理论层面的分析,作者作为一位理论工作者,即主要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有关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的研究,把握其整体研究动态,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结
合“本土化”的东湖环境,通过反思发现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发中存在的不足,并在已有成果不足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据此编写校本教材。
本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后的效果从学习兴趣、环保意识、实践能力三个层面进行评价,将理论与实践再次结合。通过分析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如此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循环调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文献法。 3、调查法 4、统计法。 5、历史研究法。 6、比较法。 7、实验法。 8、个案研究法。 十一、技术路线
基于文献研究整理“生态东湖系列校本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理论,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专家引领、集体研讨,研发“基于生态东湖的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研究子课题及细则——用行动研究方式,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通过课题QQ群这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组织全校教师、家长、社会资源开展课题研究——管理、实施、评价、完善生态东湖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研究体系。 十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7年3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初级阶段(2017年4月—2017年12月)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深入阶段(2018年1月—2019年6月)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9年7月—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