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2小时1次,静脉滴注或口服。7.黏菌素:黏菌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活性变异较大,耐药率25%左右。可用于广泛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黏菌素的剂量为每日2.5~5 mg/kg或每日(200~400)万U(100万u相当于多黏菌素E甲磺酸盐80 mg),分2~4次,静脉滴注。该类药物具有肾毒性及神经系统毒性。8.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体外对部分菌株具有一定活性。EUCAST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固有耐药,虽然有临床治疗成功的报道,但通常为联合治疗,不推荐作为治疗常用药物。(三)联合治疗联合治疗适用于严重脓毒症、中性粒细胞缺乏、混合感染患者,或无法应用或不能耐受SMZ/TMP的患者,亦可用于广泛耐药或全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由于多数治疗药物仅有抑菌作用,联合用药有助于减缓或避免治疗过程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许多抗菌药物体外研究具有协同作用,但克拉维酸与/并未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体外研究显示替卡西林.

SMZ/TMP或环丙沙星联合,分别对47%~100%和13%~75%的菌株具有协同作用,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药。黏菌素联合利福平或SMZ/TMP分别对62.5%和41.7%的菌株具有协同作用,并可抑制多重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长。多黏菌素B与SMZ/TMP联合对SMZ/TMP耐药菌株具有活性。临床支持联合治疗的资料很有限,虽有许多病例研究报道了不同抗菌

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但无法确定何为最佳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的联合治疗方案通常以SMZ-TMP为基础,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如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氨曲南。亦可选用喹诺酮类联合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无法应用或不能耐受SMZ-TMP的患者,最常用的联合用药包括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国内多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国外多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他啶)。尤其是同时存在其他革兰阴性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患者。五、主要感染类型与诊治(一)呼吸系统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和医疗护理相关性肺炎(HCAP),常见于VAP后期和有基础结构性肺病的慢性感染如COPD、支气管扩张等的患者。呼吸系统是培养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最常见的部位,2010年CHINET分离的166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83.0%分离病HAP家教学医院14年发布的全国2012自痰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原菌分布调查证实,在呼吸科病房发生的HAP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所有分离致病菌中占4.51%,居第6位;在革兰阴性菌中居第4位,在非发酵菌中居第3位。即使在非中性

粒细胞缺乏、非ICU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归因死亡率亦高达20%~30%。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为导致院内和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但社区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亦已见报道,需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高危人群中,下列入群更易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原有基础结构性肺病,尤其是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COPD等慢性肺部感染的患者;呼吸衰竭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超过1~2周以上)的患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患者。ICU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病情危重、抗菌药物应用的几率高,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高发人群。一项观察性ICU研究表明,COPD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为ICU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在上述高危患者人群中导致下呼吸道感染,以肺炎最为常见,多数发生于住院2周以上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其他革兰阴性菌引起肺部感染的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相似,不具有临床特征性。肺出血为暴发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致命性并发症,并且多在伴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中出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临床诊断的困惑是:痰或者经气管吸引标本分离到的嗜麦芽窄食有研究证实,嗜麦芽窄?单胞菌应该如何区别是定植菌还是感染菌

食单胞菌在危重患者呼吸道定植比例要远远高于鲍曼不动杆菌。而区别定植与感染对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非常重要,而这恰是呼吸道感染临床迄今没有解决的难题。就目前的认知水平,在呼吸道标本分离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患者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应当参考以下几点:(1)宿主因素,如存在基础结构性肺病(如COPD、支气管扩张、肺囊性纤维化等)、长期机械通气、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等危险因素;(2)正在接受抗菌药物(尤其是碳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一度好转,复又加重,在时间上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出现相符合;(3)与肺炎相符合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上出现新的、或持续的、或加重的肺部渗出、浸润、实变;(4)从标本采集方法、标本质量、细菌浓度(定量或半定量培养)、涂片所见等,评价阳性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决定是否治疗前应该判断究竟是定植还是感染,如果仅有培养结果而没有临床症状或者影像学依据可以暂不治疗;病情允许应该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控制肺部基础疾病,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目前国内临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只要呼吸道分泌物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阳性就开始治疗,必须结合临床认真进行甄别。肺部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高,混合其他细菌感染的比例也高(最常见与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混合感染),通常需要采用联合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降低

治疗期间抗菌药物耐药形成的风险。抗感染治疗的疗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通常作为耐药非发酵菌之一,荐意见,

不建议短疗程,停药应重点参考临床病情的改善、而非细菌学的清除。(二)血液病患者感染,包括移植及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放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皮肤黏膜的损害,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和防御能力,为各种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入侵创造了条件,引起多次或多部位感染,成为血液病常见的死因之一。近年来,血液病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台湾地区Chen等报道了台湾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2006年从7058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分离到的细菌菌株共1307株,革兰阴性菌占60%,最常见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2%),肺炎克雷伯菌(10%),不动杆菌(6%)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血液病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1)原发病及相关治疗导致的粒细胞缺乏及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最主要原因;(2)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基础广谱抗感染治疗,导致宿主自身菌群的生态平衡破坏,出现条件致病菌和二重感染;(3)创伤性操作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留置;(4)住院时间长,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恢复期的长时间住院(通常需要2~3周),使得院内感染机

中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

12小时1次,静脉滴注或口服。7.黏菌素:黏菌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活性变异较大,耐药率25%左右。可用于广泛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黏菌素的剂量为每日2.5~5mg/kg或每日(200~400)万U(100万u相当于多黏菌素E甲磺酸盐80mg),分2~4次,静脉滴注。该类药物具有肾毒性及神经系统毒性。8.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体外对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gy7c5bx1c6i8ss1c8w102tjb2iy3i014k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