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ppt模板,下载
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 《吕氏春秋》
学生刘雯11级园艺专业单招班成绩摘要:《吕氏春秋》是战国后期政治一统趋势的产物,它在编纂上以统一全国为指导思想,体现了大一统的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吕氏春秋》、大一统、融合、坐标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即将统一全国的前夕,由秦国丞相吕不韦招集门客写作而成的,是战国时代诸家思想的汇总,是中国散文史上乃至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
1、《吕氏春秋》以统一全国为指导思想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王权遭到了极大破坏,虽然有楚、齐“问鼎”事件,但是各诸侯国还时常以“尊周复礼”为号召,图霸称雄,仍然说明“周礼”在统率人心方面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毫无颜面可存,已经沦为一个小诸侯国的地步,各诸侯国连名义上的“尊周”也不再有了到了战国后期,列强纷争而渐趋于统一,秦国日益强大,兼并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局面已经基本趋定这样,在战乱即将结束,统一大势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怎样统一天下以及统一之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成为摆在秦统治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当时统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仲父”吕不韦自然也在思考这一问题,因此,他召集众多门客各著其说各著所闻,“被天地万物古今
之事”(《史记·吕不韦列传》)[1],在此总的要求通领下,诸家宾客各论其学派学说,以期为秦王朝的统一提供理论前导
因此,《吕氏春秋》虽是“被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但是在内容上其侧重点还是在军国大事,如“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先取之”(《吕氏春秋·先己》)[2]、“故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意也”(《恃君》),以期用自己的学说来重建统一稳定的政治秩序书中各章,最终的落脚点,很多都是为了国家统一而提供理论的支持比如,即使是谈养生说乐律,其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政治大事上“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大乐,君臣父 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大乐》),“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贵生》)在《吕氏春秋》中这些论说其最终旨归是劝说秦王应时统一全国,受命为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谨听》),“伐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则不和,数备,将徙于土”(《应同》)
2、《吕氏春秋》中体现出文化统一意识
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因而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
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袭”不管家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 关于儒家
《吕氏春秋》重视并吸收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吕氏春秋》赞赏儒家修齐治平的贤人政治它说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伤乎仁”“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国为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当然《吕氏春秋》的“重视”人民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它虽然说“宗庙之本在民”接下去却说“民之治乱在有司”人民始终是被统治者;至于《吕氏春秋》贯彻修齐治平的贤人政治也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关于道家
《吕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虚静无为之说并把它运用于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它说:“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认同先秦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它说:“大圣无事而干官尽能”“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事”《吕氏春秋》认为这种表面的“无为”才能达到“事省而国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其结果必然是君臣职能倒置造成混乱和危殆应该说《吕氏春秋》中的这些见解来自于老庄而又发展了老庄
关于墨家
相对儒、道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据弃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
关于法家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是拒斥不取的此外
《吕氏春秋》还吸收了先秦农家的思想该书《士容论》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显然是农家之言《上农》篇重视农业生产其理由是:“古先圣之所以导其民也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这就是说倡导重农不仅为了生产还有“贵其志”的目的它接着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境安主位尊”当然《吕氏春秋》重农并不排商它主张先农后商与商鞅“困末作而利本事”的唯农抑商政策是有区别的先秦兵家是思想苑地的一枝奇葩《吕氏春秋》中《荡兵》、《振乱》诸篇继承了这一份文化遗产尤其是它总结出的“义务必胜”的思想是比一般先秦兵家更卓越的观点 3、《吕氏春秋》大一统思想的文化史意义
这种百家争鸣而近于一统的趋势,为秦国的统一而提出,在秦一统天下之后,本应该会实现,但是由于秦始皇和秦二世信奉专制王权,专用法家思想,所以这种文化一统的努力也只能是暂时“搁浅”了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定文化一统于儒家不过此时的儒家已经不是原始的儒家,而是一种融汇了法家、道家的某些思想在内的新的治国思想,由此才实现了真正的文化一
《汉书·地理志》说陈国“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蓟国“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而“吴越之君尚勇,故其民好用刑”这种地域色彩反映到文学上就有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其实,不仅社会风俗及文学作品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就是学术流派也是有地域性的例如: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
中国古代史ppt模板,下载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