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
第一单元:测量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课时划分:8课时
* 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做到熟悉能讲! 教学内容:
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教学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简历1毫米的长度概念。分米虽然不是常用的计量单位,但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后面学习建立千米的概念是有用的,因此教材中对分米也作了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计量较重的和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两个计量单位,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千米和吨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建立1千米长,1吨重的初步概念很困难。因此,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单位间的换算,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千米、吨的认识,使学生记住进率,重点不是讲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吨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理,使学生初步建立千米、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长、1吨重的概念,理解“千米”的实际长短和“吨”的轻重。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1厘米=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