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的演进历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中国文学的演进
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内部因素:
首先,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体形成、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而且,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成就不一样,或相对繁荣,或相对平庸。各个朝代各有相对发达的文体。在一个朝代之内文学的发展也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盛衰有变,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
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和推动。由俗到雅的转变,使文学长河陆续得到新鲜活水的补充和激荡,从而保持它的长清。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这是文学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复古实际上是革新。
4.文与道的离合。这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迄汉以降,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道、释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给文学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三古七段说
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1
先秦文学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这个阶段,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成时期。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一、先秦·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
产生于原始时代,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的集体口头创作。上古歌谣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劳动号子,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经过发展,成为了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但是因为原始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口头创作难以保存,绝大部分歌谣没有保存下来,古籍中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
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1.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歌谣,对劳动行为进行再现,对生产经验进行总结,是先民有意识的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如《弹歌》。
2.祭祀歌谣:表现上古先民幻想祈求神灵降福或是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意识。其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诗下面对神的畏惧和祈求,目的是祈求神灵降福;一类是咒语式的祭歌,表现先民反抗、征服的愿望,相信自己可以凭借语言的力量使神灵服从人的意愿,从而保佑人类免遭自然灾害的侵扰。如《卜辞通纂》。
3.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创作的。图腾是上古先民在探索生命本源的过程中误认的部族祖先,是部落的保护神,受到部落成员的崇拜和颂扬。这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情表意、比兴的运用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燕燕往飞》。
4.婚恋歌谣:上古时期的婚恋情况,多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周易》爻辞中保存了较多相关的短歌,反映了上古时期存在的抢婚习俗;也有表现婚姻中的生命热情和冲动的,《候人歌》就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的情歌。
5.战争歌谣:记录了原始时期战争的各种情况,部落为维护部族利益、扩大领土引发战争。有战争胜利凯旋的情境,有部族成员的奋勇作战,也有失去亲人的伤痛。
2
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1.具有集体性、综合性,与音乐、舞蹈在劳动中同时出现,三位一体。
2.具有再现生活的直接性,生活是什么就是什么,纯任自然,坦白直率。
3.句式简单、语言简朴,多是二言、三言、四言,与当时生产落后、艺术落后、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有关,与先民的思想能力和语言水平低有关。简单的思维表现为简单的语言,自然、简短、朴素。
4.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是即兴式的直接铺陈事物。
二、先秦·神话
神话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做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土壤和武库。现存中国神话,主要保存于《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等书。《山海经》中的神话最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中国神话在演变的过程中,经过历史化、文学化、宗教化等因素的改变,并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
《山海经》 是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而且其中的神话最接近于上古神话的原貌。《山海经》作者不详,是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应该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具有原始宗教性质。《山海经》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
神话的产生
1.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无法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2.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
3.与先民们的原始思维有关。原始思维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的特点。先民相信万物有灵,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它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3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开辟神话——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影响;宇宙生成的人格化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
最具代表性的是盘古和女娲的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羲和生育十日,常羲生育十二月。烛龙之神。)
盘古开天辟地,表现了上古先民原始思维的混沌性、象征性、感悟性,对我国后世的浑天说有直接影响。(三国时期徐整在《三五历纪》中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万物化生的神话)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将人与万物同源合体、共生交感,表现了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朴素认识,显示了人类敢于与天地奋斗的伟大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女娲的形象,反映了对女性延续生命的肯定,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肯定。
2.自然神话——是上古神话中最先产生的一类神话,多以风、雷、鸟、兽等自然物为描述对象,反映了先民敬畏自然、征服自然的心态。这类神话在流传中被先民充分人格化,如“雷神”“水伯”等。
精卫填海,口衔木石以填海,充分表现了先民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决心。 夸父逐日,形象的表现了夸父无私无畏的悲壮精神。
夸父、精卫,突出人类的个性和勇气和对自身信念的不动摇。 3.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朦胧地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主角通常有人的形象和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重大发明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都加在一个英雄人物身上,将他视为部落的理想象征。(如燧人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鲧禹治水,以上古先民与洪水搏斗的现实为基础创作,把洪水看作一种自然灾害,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和斗争精神,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国外洪水神话的主题多为天帝对人类的堕落很失望,用洪水惩罚人类,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
战争神话——黄帝、炎帝、蚩尤——部落之间为了保护文化成果和部落利益而展开的斗争。(文化英雄,指的是发现或发明了种种文化成果,如火、
劳动工具、植物栽培,甚至社会秩序、风俗习惯等,并把这些文化成果传授给人类的人物,有的文化英雄还要为保护文化成果和恶势力作斗争。)
4.传奇神话——主要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神话,反映了先民想要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譬如羽民国、厌火国、“奇肱民”、吐丝女等。
4
上古神话的特征
1.原始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钟山之神。盘古化万物。共工怒触不周山。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等精神,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3.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神秘恐怖,具有魔力;在传播、复述的过程中,充满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4.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是原始先民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中随处可见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等,他们是劳动者和创造者。
5.具体、形象的思维。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时间、位置等观念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离出来。在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
6.神话思维的象征性或隐喻性。成功运用幻想、想象、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场将事物拟人化,对对象进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描述。
7.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一些神话,一方面写自然力的强大和英雄的悲惨死亡,另一方面又写先民想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心,及其为此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如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不仅能引起人们对牺牲者的崇敬,也展示出光明和希望。
8.中国古代神话相对较为零碎,没有系统。(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
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一是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因为中国神话产生比较早,过早经
历了历史化的过程。
神话历史化
就是人们对神话加以解释,把神话改造成历史传说,剔除其中荒诞奇异的成分,使之理性化。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将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中的形象,违背理性原则的成分加以删减,进行重新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这是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