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津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山西省河津市农业委员会 李武强 陈效庚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与装备 【年(卷),期】2013(000)021 【总页数】2
为解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打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升级版提供依据,通过一年多下乡村、访农户、进大棚、找差距,对河津市农业一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一、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04年—2012年河津市粮食生产连续9年获得大丰收,2012年总产量达17.8万t,比上年增长7.8%。瓜果菜、肉蛋奶也稳步增长。 2.农民收入呈现出波浪式增长趋势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递增11.6%的高增长;2011年增长14.9%,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625元,下滑24.0%。
3.现代农业发展快速全面推进
从2007年开始,仅仅6年时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发展到325家,成员数2 780户,注册资金将近4亿元,规模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19个,涉及全市9个乡(镇办)50多个行政村,参与农民人数突破1万人。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认证产业基地达1933.3hm2、产品1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33
个,被省、市命名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乡村户四级农技推广体系正在逐步健全。
二、存在问题
1.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科技含量整体不高,“大路货”多、“原料型”多,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不长,农产品结构还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比较效益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2.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无论是生产经营主体还是生产基地规模,大多零星分散、不强不大。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还处在松散阶段,多数企业与农户只停留在农产品的买卖关系上,以保护价“订单”向农户收购的企业很少,更缺乏紧密型的利益捆绑经营机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处于松散状态,内部运作不规范,服务层次低。
3.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活力不足
突出表现为土地流转难度大,生产与市场时有脱节,尚未完全走出农产品销售难、效益低的困境。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气候和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剧。
三、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简单而形象地说就是衣食农业转向商品(功能)农业、数量农业转向质量农业、粗放农业转向集约(精细)农业、产量农业转向
效益(特色品牌)农业、集市农业转向超市农业。通过下乡调查发现,目前河津市从市、乡、村3级农业管理部门人员,到各类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组织人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急需有关部门及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研讨交流”等形式,组织大家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提升整体素质。同时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形势,建议在每年开办“春华文化节”(或“秋实文化节”、或将龙门村的“大禹文化节”升级),搭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和相互交流的名片,一方面全面促进推动“三农”工作,另一方面活跃全市人民文化生活。
2.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版块农业”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1)突出特色 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从资源和市场两方面着手,把最具本地优势、最能体现本地特点、最有本地烙印的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如市政府和阳村乡、连伯村、民乐合作社等联合发展韭菜产业上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要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失时机地调整农业的发展方向,把优势产业做大,把特色产业做强,促进高效产业规模化、低效产业高效化,不断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把农业建成新的富民产业。
(2)版块明显 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的原则,充分发挥河津市资源优势,加快“北粮、南果、中菜和山区半山区经济林”的四大农业版块和粮、畜、果、菜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建设步伐,到2015年形成高效优质、富有特色的“2555”河津农业种植新格局,即规模20万亩(1亩=0.067hm2,下同)高产粮食、5万亩绿色蔬菜、5万亩优质林果、5万亩经济作物。近2年,小梁和下化等乡积极抓住国家政策导向时机,积极推进发展
关于河津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