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霉素背根神经节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疼痛诊疗中心(300211)
史可梅 郑宝森 薄存菊
摘要:目的:观察阿霉素背根神经节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4名患者,年龄在50-91岁之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为临床确诊发生带状疱疹后一个月以上的神经痛。所有患者要求为期7天的持续住院治疗。在接受介入治疗前后,需每天记录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疼痛以及其他不适症状。疼痛的强烈程度通过VAS来衡量,疼痛的面积在术前均设定为系数1,治疗后的疼痛用占原来疼痛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二者之差即为疼痛的缓解面积。介入治疗的药物是阿霉素。结果: 介入治疗术后,大约95%的患者爆发性疼痛消失,疼痛的VAS 评分在术前后为(8.63±1.21 vs 3.08±1.47 P<0.01)。疼痛面积在治疗前后为 (1.0±0.00 vs 0.69±0.22,P<0.01)。而且,几乎所有的受试者的睡眠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背根神经节介入治疗是一种非常安全及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DRG),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阿霉素,介入治疗,椎旁注射 引言:
带状疱疹是一种疼痛性皮肤疾病,它是由潜伏于脊髓背根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活引起的。在初始出疹后,疼痛持续一个月
1
以上即可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发达国家,据统计一个人在他/她的一生中有15-20%的几率感染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60岁人群的发病率大约为50%,而在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大约是75%。
目前,治疗这种疾病的措施还不尽人意,许多患者遭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折磨达几月甚至几年之久。抗病毒成分如阿西洛韦,被认为在出泡的72小时内应用可以减轻乃至消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产生。然而,许多患者在此时期内尚未确诊带状疱疹。而且,一些关于阿西洛韦的研究发现即使在早期的72内应用,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亦无任何改善。其他治疗方法如麻醉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疼痛缓解的不理想,而且不良反应如乏困、恶心、呕吐、便秘等等,也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因此,这些治疗措施的缺陷促使人们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的方法。
我科对2006年6月-11月住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取阿霉素背根神经节介入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4名患者,其中女性7名,男性17名。年龄在50-91岁之间,平均年龄73.17岁。病史为45天-13年不等。疱疹范围为颈2-腰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为临床确诊发生带状疱疹后一个月以上的神经痛。所有患者要求为期7天的持续住院治疗,常规静脉输注神经妥乐平。在接受介入治疗前后,需每天记录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疼痛以及其他不适症状。
1
操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所累及神经的背根神经节, 患侧向上卧位,棘突旁开1.5~2.5cm,局麻下7号穿刺针垂直刺及同侧椎板外侧。退针向外重新沿椎板外侧缘进针,针尖刺破横突间韧带超过椎板,影像监视器证实穿刺针达病变部位椎间孔,注气无阻力,回吸无血及脑脊液,注入1%利多卡因1ml试验量,观察20分钟无脊麻征及不良反应,注入得宝松1-2ml及阿霉素10mg。
结果统计:疼痛的强烈程度通过VAS来衡量,疼痛的面积在术前均设定为系数1,治疗后的疼痛用占原来疼痛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二者之差即为疼痛的缓解面积。采用t检验做统计处理。
结果
介入治疗术后,大约95%的患者爆发性疼痛消失。疼痛的VAS 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 P<0.01,疼痛明显减轻。疼痛面积在治疗前后为 比较P<0.01,疼痛面积减小(见附表)。而且,几乎所有的受试者的睡眠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附表 治疗前后VAS和疼痛面积比较(x±S)
研究指标 VAS 疼痛面积
治疗前 8.63±1.21 1.0±0.00
治疗后 3.08±1.47 0.69±0.22
t 14.75 15.22
P 0.000 0.000
两者均P<0.01
1
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的后遗症,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其疼痛性质为神经病理性疼痛。PHN的治疗方法有一定进展,治疗效果也有所提高,但对顽固性PHN,远期疗效仍很有限。目前,对PHN的处理,主张采取综合治疗方针。带状疱疹患者约有10%并发PHN,50岁以上并发PHN为15%~70%,而60岁以上老年患者PHN发生率高达50%~75%。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带状疱疹和PHN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背根神经节细胞是疼痛传入的初级神经元,它们将脊髓与机体的内外环境链接起来。它不仅传递感觉信息,而且接受和传导机体的疼痛信息。因此,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化学性背根神经节切除术可以有效地阻断疼痛信息的传入,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亦可以减少甚至停用口服止痛药物。阿霉素是一种具有自发荧光特性的蒽类、抗生素类广谱抗肿瘤药物,抗肿瘤剂量使用时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和心肌毒性。据相关文献报道,阿霉素具有对背根神经节高度亲和性的特点。与脊髓前角中的运动神经元相比,背根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对于阿霉素的敏感性和易损性更强,而且背根神经节中的小神经元比大神经元更加敏感。在影像监视器的精确引导定位下,行椎旁后入路穿刺,于椎间孔内注射小剂量、低浓度阿霉素,使药物集中作用于背根神经节,在不影响脊神经运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选择性、毁损性阻滞背根神经节,从而阻断躯体疼痛信号的上传,达到背根神经节化学切除术的效果。近年来,阿霉素的逆行感
1
觉神经节损毁切除术治疗一些顽固性疼痛已在临床得到应用。但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报道不多见。本研究方法椎旁穿刺操作简单安全,借助影像监视定位准确,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阿霉素的心肌毒性,加之老年患者多数心肺功能略差,对于胸部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椎旁介入治疗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以避免心肺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阿霉素背根神经节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综合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
阿霉素背根神经节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