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学提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章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 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 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 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 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 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 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1

五、 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标题 引入 教师组织与引导 写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德育目标 ①提供以下材料:塑料袋、报纸、普通布和弹力布,选一种在制做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中做为细胞膜,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那一种更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②能否模仿弹力布结构来构建细胞膜等生物膜结构?③组织学生回忆细胞膜的功能,强调指出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膜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科幻之旅 如果有“时光机器”,将此刻的你送回19世纪,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 教师课件展示动画 早期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是谁?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幻灯片投影小结 像欧文顿用的这种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化学知识“相似相溶”原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就是科学家在探究时常用的方法之一称为“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 有意识记本节课的内容 选弹力布的原因:①能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②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物质的进出③有一定弹性 不能。弹力布只能根据孔径大小控制物质进出,而细胞膜对物质进出是有选择性的,两者存在差距 叙述细胞膜三大功能。 目标达成 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好奇心。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热身”作用。 教师与学生一起来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 一、生物膜的探索历程 1、欧文顿实验,脂溶性物质易通过,得出膜由脂质组成。 2、膜化学分

(1)早期对生物膜结构模的探究是 从生理功能入手还是用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去想像它的结构入手?为什么? (2)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 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3)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 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吗? 归纳小结欧文顿的实验 ,从欧文顿的 实验所得到的信息回答思考与讨论 (1)、(2)题 学生回答 提出假说 学生归纳小结 回忆为什么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提取细胞膜,而不从其它细胞中提取? 2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思维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归纳能力及与人交流信息的能力。 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学生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提起脂质,做铺展实验,得出膜必然为脂双层排列。 4、电镜下观察,提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模型 第二课时 5、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得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接下来科学家又做了什么探索? 幻灯片投影 知道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科学家接下来会如何探究? 1925年荷兰两位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总结脂质以“磷脂双分子层”排列。 蛋白质是怎样与之相结合的呢?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他看到了什么? 然后大胆地提出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是怎样结合的? 1970年,科学家应用什么技术做了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谁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家所接受? 根据这个实验回答思考与与讨论(3)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磷脂分子在下列情况中的排列方式(从磷脂结构分析) 1.平铺于水面上(空气—水界面) 2.磷脂分子置于水中 3.两个水槽玻璃隔板的孔隙 讨论后分别说出答案 学生思考与讨论 画出磷脂分子排列成连续的两排:磷脂 双分子层 阅读66、67页,思考与讨论以下问题: (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暗—亮—暗三层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特点:静态的 并描述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 学生看课本,回答问题 归纳小结 桑格和尼克森 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给予巩固知识,学生发散性思维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 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掌握知识要点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思维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归纳能力及与人交流信息的能力 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 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了解技术手段的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推动作用;探究过程中体现结 3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学提纲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godc9giqk34ka295j7z7yqpo85se700d2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