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 地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表和下图,完成1-4题。
1.影响上表中该市这5日天气变化的系统是
A. 高压中心 B. 暖锋 C. 低压中心 D. 冷锋 2.上题所述天气系统过境前后该市气压的变化符合图21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上题所述天气系统不同季节造成我国天气现象不同,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无关的是
1
A. 北方夏季暴雨 B. 冬季爆发的寒潮 C. 东南沿海台风 D. 冬春季节沙尘暴 4.下列天气现象发生时,气压变化符合图中曲线②的是
A. 北方夏季暴雨 B. 沙尘暴 C. 台风 D. 秋高气爽 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6.关于该气候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原因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B.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
C.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该气候类型分布在纬度为30°-40°的大陆西岸 读某海域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完成7-8题。
7.图示海域位于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8.流经该海域的洋流可能是 A.巴西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加那利寒流
D.秘鲁寒流
读下列四种自然景观图,完成9-10题。
①泰山 ②司春女神 ③桂林山水 ④风蚀蘑菇
2
9.关于图中四种景观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冰川侵蚀
B.②风力堆积
C.③地壳运动
D.④风力侵蚀
读某地质剖面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甲、乙两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形成的山 B.乙—向斜形成的山谷 C.甲—可能有地下水 D.乙—适合修建隧道 11.甲地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褶皱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右图是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回答12~14题。
12.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3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13.阶段I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素是因为(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人的提高
14.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II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我国部分水稻产区分布略图”。完成15~17题。 15.甲、乙两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共同特点是( )
A.商品率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科技水平高 D.水利工程量大
16.与甲地相比,制约乙地水稻种植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热量 D.水源 17.甲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 B.居民饮食习惯改变 C.建设用地增加 D.自然灾害频发 18、下面四幅城市规划示意图,布局不合理的是( )
A.①② B.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读我国某企业集团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示意图,完成19~20题。
4
19.影响该生态产业园的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能源 C.原料
20.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动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沼泽是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曾有“北大荒”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大荒”由湿地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根据相关知识,完成第21~22题。 21、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正确叙述是( ) A.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 B.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C.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D.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一年两熟
22、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
A.气候恶化,生态环境破坏 B.酸雨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 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 下图是山西省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3~24题。
B.技术 D.市场
23、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A.增强交通运输的压力 B.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C.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D.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4、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