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5小时(90分钟)19周2009年1月5-9日一辨析题(共60分)06级:共6题每题10分08级:共12题每题5分
答题要求:先辨别对错;再简要分析说明理由二论述题(共1题20分)三材料分析题(共
1题20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其包含的两个方面内容:
1,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 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意识的概念: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物意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以结合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来阐释
(三)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
时空观:时间(持续顺序性)和空间(伸展延伸性)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二者不可分割;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四)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内容:1,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
+事=全部内容)
(五)联系的特点:客观性偶然必然联系)
+普遍性(内在+物物间+整个世界)+多样性(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内部外部、
发展的概念: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发展是一个过程
(六)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互相联结,相辅相成
2,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辩证统一
3,量变和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质变互相转化
4,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和三个规律
5,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客观性;区别:盲目无意识识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有人的意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主体选择要遵循社会历史趋向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对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唯心主义区别: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or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or被动反应
辩证唯物、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唯一检验标准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此类推。。。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第一次飞跃)回归实践(认识第二次飞跃)以
(四)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检验标准),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和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
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价值的形成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和价值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依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容:
社会存在:物质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精神方面(群体意识、社会心理、政治思想、道德、宗教、哲学)
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及其相互的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物质力量)、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生产方式。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3,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双刃剑)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
---巩固现有制度---部分质变---非对抗性手段---自上而下
↘
解放发展生产力
革命---推翻现有制度---根本质变---对抗性手段---自下而商
↗
(四) 对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起决定作用)和英雄创造历史(起特殊作用)的
两种观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人类劳动体力脑力消耗)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商品的价值量:价值的多少
变化规律: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优胜劣汰)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基础;
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价值增值过程)
(五)资本的本质: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划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来源)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效率,提
(六)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时)高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七)资本积累理论: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利用剩余价值来扩大再生产)
资本有机构成=有资本的技术构成(有生产技术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决定并反应技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集中(工厂吞并)
(一)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二)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
+银行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操纵经济命脉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集团
(三)垄断利润: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不影响平均价格也不否定价值规律,只是对商品价值做了有利于垄
断资本的再分配,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体现)(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发展,支配范围扩大
私人垄断资本的融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波动和危机深化+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国家政权和
作用: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2,国家干预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3,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手段,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国家干预下协调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五)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及其后果:
积极: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分工利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优化配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
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和经验带动本国发展。
消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环境污染全球化,领导、理念、文化冲击,依赖危险
(六)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劳资关系、分配关系、社会阶层结构、经济调
节机制、经济危机形态、政治制度)及其原因(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工人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的影响、改良主义政党)和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进步性)及其发展趋势(被社会主义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