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油气运聚特征与成藏模式
沈扬1,林会喜2,赵乐强2,曾治平2,宫亚军2,郭瑞超2,闵飞琼2 (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
【摘 要】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地层超覆剥蚀频繁,远离油源,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结合地质研究、测试分析、盆地模拟认识,剖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揭示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具有“三源供烃、三期充注、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毯砂边缘-壳下聚集”的成藏特征。超剥带主要有“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淋滤层-毯砂”等3种油气输导样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总体具有“远源供烃,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输导效能主控成藏与富集”的成藏模式。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5(036)005 【总页数】5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超剥带是一种以地层多次剥蚀和超覆为特点的区带结构类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是一个在海西运动期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大型斜坡带,北至哈拉阿拉特山,南达车排子凸起,面积约7 000 km2(图1)。由于多期构造升降,地层超剥频繁。在该超剥带共发现克拉玛依等9个油气田,其中近几年发现的春光、春风、春晖、阿拉德等4个油田,三级储量已达4.2×108t,这些油田大多远离烃源灶。系统研究西北缘超剥带油气运聚机制,总结油气成藏与富集模式,
对地质评价与勘探部署具有较大意义。
1 油气运聚特征
1.1 烃源岩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周边主要有玛湖凹陷、沙湾凹陷和四棵树凹陷3个烃源灶。35个油藏127个原油样品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西北缘超剥带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P1f)、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P2w)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烃源岩(图2)。
研究区风城组沉积期为咸水湖相强还原环境,姥植比平均0.77.玛湖凹陷风城组暗色泥岩厚度300~ 600m,沙湾凹陷风城组暗色泥岩厚度100~400m.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埋深3 000~3 600m,镜质体反射率0.5%~1.20%,处于生油高峰。沙湾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埋深大、未钻穿。利用钻井、测井及录井资料,结合盆地模拟技术[1]分析,风城组烃源岩在三叠纪末达到生油气高峰,玛湖凹陷与沙湾凹陷中心已进入生成凝析气的高熟阶段,至白垩纪末整体达到凝析气—干气的高—过成熟阶段。
下乌尔禾组沉积期为淡水湖相还原环境,姥植比平均1.23,硼的平均含量约为60×10-6,锶钡比约为0.5.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在沙湾凹陷最厚可达800m.该套烃源岩在三叠纪末达到生烃门限,其中玛湖凹陷与沙湾凹陷的部分地区进入生油高峰。中侏罗世西山窑期末,玛湖凹陷与沙湾凹陷达到生油高峰—凝析气阶段。西山窑期末至白垩纪末,沙湾凹陷进入过成熟阶段。现今整体进入了高—过成熟阶段。
早侏罗世八道湾期为湖沼环境,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沙湾凹陷和四棵树凹陷。八道湾组烃源岩在白垩纪末期进入生烃门限,其中沙湾凹陷中部达到生烃高峰。
古近纪以来,烃源岩成熟度快速升高,成熟烃源岩范围增大,沙湾凹陷中心现今达到过成熟阶段。
从油源分析结果(图2)看,北部哈浅8井—湖湾10井一带油气来源为风城组烃源岩,检42井—车67井一带油气来源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排6井—排8井一带油气来源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与八道湾组烃源岩的混源,南部苏2井—春22井一带油气来源则为八道湾组烃源岩。总体上油气来源具有北老南新的特点,即烃源灶从玛湖凹陷逐渐过渡到沙湾凹陷,最后到四棵树凹陷。 1.2 油气充注期次
包裹体在形成以后未发生破裂和漏失,保存了成矿、成藏流体的原始信息,因此可以据其推断充注特征[2]。西北缘超剥带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具有3期充注。
哈拉阿拉特山(以下简称哈山)地区二叠系—侏罗系储集层油源均来自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表明,哈山地区二叠系储集层应有2期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60~ 70℃和70~90℃,结合埋藏史与热史分析,对应成藏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古近纪;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储集层存在1期充注,对应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10℃以上,推测成藏期为晚白垩世—古近纪。
克拉玛依地区三叠系储集层油源为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和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有机包裹体总体上可以划分为2大类:一是发褐黄色荧光的液态烃相;二是气态烃和液态烃的两相。对应实测均一温度为60~80℃和90~110℃.表明克拉玛依地区三叠系储集层应有2期油气充注,结合埋藏史与热史分析,对应成藏时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古近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