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授课教案
授课章节 授课学时 4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讲授方法 多媒体 教学条件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活血化瘀药的概念、分类、临床适应症及常用的试验方法; 2. 理解活血化瘀药的中医病机及现代医学对其的认识; 3. 掌握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丹参、川芎、银杏叶、水蛭、延胡索、红花的主要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及现代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现代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难点 丹参、川芎、银杏叶、水蛭、延胡索、红花的主要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及现代应用。 教学要点: 第一节 概述 1.活血化瘀药的概念及临床适应症。 2. 血瘀证的中医病机。 3. 现代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 4. 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2.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3. 银杏叶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4. 水蛭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5.延胡索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6.红花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思考题/作业: 1.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丹参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3.丹参的现代应用。 4.川芎扩张血管、降血压的机制及物质基础。 5.水蛭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成分及机制。 6.延胡索镇痛作用特点及主要成分。 7.红花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教学小结: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概 述
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按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 药四类。活血止痛类药物多具有活血、止痛等作用,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等;活血调经类药物
多具有活血、调经等作用,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等;活血疗伤药多具有活血、疗伤等作用,如马钱子、血竭等;破血消 类药物多具有破血逐瘀、攻坚等作用,药物有莪术、水蛭、斑蝥等。
中医认为“瘀”为“积血也”,“瘀证”为“积血之病也”,可见瘀与血液的停滞不能流通有关。导致血瘀证的原因很多,主要与气虚、气滞、寒邪、内外伤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以疼痛、肿块、出血、瘀斑为主要特征。
现代研究认为“血瘀证”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关。其表现:一是血液方面,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黏度、浓度、聚集性、凝固性等增高;二是血管方面,如血管硬化、内腔狭窄、粗糙、破裂,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高;三是心脏方面,如心脏泵作用力下降。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功能紊乱。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血瘀证主要表现如下:
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研究血液成分在血管内流动和变形的规律。血液流变学异常时则血液出现浓、黏、凝、聚等现象。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
黏:指血液黏稠,表现为全血或血浆比黏度增加;
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
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如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等。
血液流变学异常往往是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受损伤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5-HT、缓激肽类等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造成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血液黏性升高,流速减慢。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它分布于全身各个脏器与组织中。
微循环障碍时常有微血管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导致微血管缩窄或闭塞,阻塞微循环通路;另一方面由于纤维蛋白降解物产生增多,增强组胺、激肽类物质作用,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可造成局部血液浓缩,黏性升高,致使红细胞聚集。
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力学,包括血流、血压、阻力及流量等。动力学异常主要表现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某器官或某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降低。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 一、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病人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其中以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动物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并于冰水中浸泡5 min,造成“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临床上血瘀证常见于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血栓闭塞性疾病,活血化瘀药治疗往往有效。
大鼠体外颈总动脉-颈外静脉旁路血栓实验结果表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环节完成:①抑制血小板聚集,升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cAMP含量增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素A2(TXA2),TXA2是一个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物。②增加纤溶酶的活性,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抗血栓作用。
二、改善微循环
许多活血化瘀药都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益母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活血化瘀药改善循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倾向;②改善微血管形态:缓解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聚,微血管襻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