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民族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挥在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所有素质中,师德最为重要,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师德建设的垒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造就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学人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合格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作出贡献。 一 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统一协调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垒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做好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健全机制。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内容。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人员落实。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高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由书记、校长
亲自抓,纪委、XX部、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工会等部门参与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师德建设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做到科学化、经常化、制度化。 二 以教师为本,构建教师的成才成长机制
邓小平同志讲:“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训,要从思想教育人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引领学生。强化教师的成长成才教育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注重对新进教师的岗前教育,抓好“入口”。一是建立新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新进教师进行包括师德、校情、规章制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科研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教育,并严格考核,把熟悉和掌握师德理论作为新教师能否上岗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教学导师制。在学校教务、人事、社科处、科技处等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各院系为青年教师包括新进教师配备教学
导师,实行“传”、“帮”、“带”。教学导师不仅要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实践教学等教书环节,更重要的是指导新教师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第二、严格师资条件,从源头入口保证教师素质。高校要抓好师资队伍的选聘和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健全教师聘任、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公示等制度,成立专门机构。严格审查待聘和引进教师的政治素质关、道德品质关和心理素质关,特别是政治思想素质关,这样就保证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为高校师德建设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抓好岗位教育,寓师德教育于工作之中。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重点学习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目前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与加强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大家的工作能力和业绩。
第四、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和谐理念重视教师需求。高校要在构建和谐校园思想的指导下,从教师的根本需求人手,从业务上、生活上、政治上、学习上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增强教师对本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
师对本职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使提高个人师德修养成为教师自身内在的动力和需要。
三、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师德考核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做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考核可以激发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能够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职业道德,改进和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为依据,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主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学校要制定《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明确师德建设目标,健全包括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教学科研、为人师表为主要内容的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师德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四个层面进行,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建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目标体系,以促进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建立健全师德档案。学校教务、人事、工会等部门要为全校教职工建立师德档案,将教职工接受表彰的情况、师德专项考核情况和反映教师道德状况的相关资料,以及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寝室管理等工作的情况,整理归档。教师的师德表现要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第二、健全师德建设的奖励机制。学校要把对教师道德规范要求纳入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具体决策之中,要将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制度化,要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与舆论导向相结合,在精神奖励上,通过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和倡导高尚的师德活动,树立教书育人的典型,以掀起树形象、学榜样、找差距、作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任务的激励、向导、示范作用,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物质奖励上,通过设立师德奖励基 金,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在住房、晋级、评聘,职称评审、进修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教师发表的有关教书育人的文章、著作,应以教育科研成果对待。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通过校报、宣传栏、广播站、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师德先进,如在校报上开设“名师”专栏,建立师德站等,以扩大师德宣传网络的覆盖面,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利用每年的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对那些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教书育人事迹突出、贡献突出、学生称颂的优秀教师大力进行表彰,广泛宣传先进事迹,交流教书育人工作的先进经验,以倡导尊师重教的好风尚。
四、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动态监控机制 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具有外在性、主动性、善恶性、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