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学会养蚕;
●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 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 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 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 (5)辨别蚕蛾的雌雄。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
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教学反思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三、小结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二、探索和调查
1、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2、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3、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5、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6、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7、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
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8、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9、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教学反思:
2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 块 → 移动 →
纸风车 → 转动
钢尺、橡皮筋 → 振动
单摆 → 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