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荥俞经合”五穴的含义各指什么?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与五脏六腑相连属的各经脉,都有井、荥、俞、经、合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是主治什么病症的呢?扁鹊回答说:《内经》上说,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那样,称为井穴。井主心下满。脉气所流如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荥穴。荥主身热。脉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俞穴。俞主体重节痛。脉气所行像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经主喘咳寒热。脉气所入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 阴 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五 井木荥火腧土经金合水原土络穴 郄穴 募穴 背俞(出) (流) (注) (行) (入) (注) 穴 脏 肺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太渊 列缺 孔最 11 心包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大陵 内关 郄门 9 心9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通 少海 神门 通里 阴郄 中府 肺俞 膻中厥阴 (任) 俞 巨阙 心俞 (任) 脾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太白 公孙 地机 章门 脾俞 21 泉 (肝) 肝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太冲 蠡沟 中都 期门 肝俞 14 肾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太溪 大钟 水泉 京门 肾俞 27 (胆) 六腑 井金荥水腧木经火合土原木 络穴 郄穴 募穴 背俞(出) (流) (注) (行) (入) 穴 (注) 大肠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合谷 偏历 温溜 天枢 大肠20 俞 (胃) 小肠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腕骨 支正 养老 关元 小肠19 俞 (任) 三焦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阳池 外关 会石 三 23 宗 门 焦 (任) 俞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冲阳 丰隆 梁丘 中脘 胃俞 里 胃(任) 45 膀胱至阴 足通束骨 昆仑 委中 京骨 飞扬 金门 中极 膀胱67 谷 俞 (任) 足窍侠溪 足临阳辅 阳陵丘墟 光明 外丘 日月 胆俞 阴 泣 泉 胆 44
中医专用名称,即“五输穴”。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像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人体有一百多个腧穴,大体上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在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被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等。 临床中,针刺或按摩五输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离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和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病患,即“远治作用”。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 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分布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 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⑴俞,腧穴也
腧,古作俞,音恕shu。乃古今字,即俞→腧。古字在先,今字在后;古字简,今字繁。 俞,《说文?舟部》:“空中木为舟也。”段玉裁注:“《淮南?范论训》:‘古者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高曰:‘窬,空也。方,并也。舟相连为航也。’按:窬同俞。”本义是挖空树木做的小船,音yu于,引申为中空之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背脊曰俞。’按:皆中空之义。” 俞,后来写作腧,腧穴也。
⑵腧,古作俞,亦作输,乃通假字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俞,《太素卷第三?阴阳》作“输”,杨上善注:“输者,各系于藏。”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案:‘俞’即输字省文,《素问》作‘俞’者,《太素》皆作‘输’。《灵枢》有本输篇,《医心方》引《黄帝明堂经》、《扁鹊针灸经》共作‘输’,并可以徵矣。《医心方》又引华他(佗)《针灸经》作‘窬’。‘窬’即输之去车从穴者,而经穴所注之处,故从穴。与‘窬门’字,字源自别。其音宜从《玉篇》‘式朱反。’皇国古来为音俞,非是。盖以俞穴字,分输泄字也。《医心方》卷二?诸家取背输法第二傍书云‘乙俞’,
即‘音俞’之略假字。是古来为音俞之徵也。……[眉]《玉篇》:‘腧,式注切。五藏腧也。’本篇音释:‘俞,音庶。’” 《灵枢?背俞》:“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俞,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作“输”,萧延平云:“平按:输,《灵枢》作‘腧’,《素问》作‘俞’,上下均同。”
《灵枢?本输》马莳注云:“输、俞、腧三字,古通用。输者,以其脉气之转输也。俞者,从省。腧,从肉。本篇‘输’字,是言推本各经之有腧穴也。”孙国中按:“‘腧’,古文作‘输’,乃通假字。”
⑶纵观《内经》全书,其“俞”字,音恕shu,或俞、或腧、或输而有四义:
①指腧穴、穴道、穴位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各经皆有俞穴。此非井、荥、俞、原、经、合之俞,凡一身之穴,皆可曰俞。”及水俞、热俞等。
②指背部的背腧穴,即五脏、六腑之背腧穴 如《灵枢?背俞篇》:“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五脏之腧,皆在于背。”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五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藏之腧……腧音恕。本经腧、输、俞,三字俱通用。……背俞,即五藏之俞,以其在足太阳之经而出于背,故总称为背俞。” 《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是谓五藏之俞。”吴昆《素问吴注》:“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为一家者也。”《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与前《背俞》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仍当以前《背俞》篇及《甲乙经》等书者为是。”
《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背脊曰俞。”《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六十一》:“胆俞在背,足太阳之穴也。”
③指肘膝以下的五输穴--井(木)、荥(火)、输(土)、(原)、经(金)、合(水)穴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每藏有井、荥、腧、经、合之五腧,则五五二十五腧也。六府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每府有井、荥、腧、原、经、合之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言五腧而不言‘原’穴者,以阴经有‘腧’而无‘原’,而阳经之‘原’以‘腧’并之也。”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五腧,即各经井荥腧经合穴,皆谓之腧。六府复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
又如《灵枢?五输》:“五输之所留。”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输者,即每经之井、荥、输、经、合也。……凡经脉之所出者为井,所流者为荥,所注者为输,所行者为经,所入者为合。”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六》注云:“如下文井、荥、腧、经、合,各有所留止也。” 再如《素问?气穴论》:“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王冰注云:“藏,谓五藏,肝心脾肺肾,非兼四形藏也。俞,谓井、荥、俞、经、合,非背俞也……五藏之俞,藏各五穴,则二十五俞,以左右脉俱言之,则五十穴。……府,谓六府,非兼九形府也。俞,亦谓井、荥、俞、原、经、合,非背俞也。”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与《灵枢?本输篇》大同。此言五脏经、荥、俞、经、合之穴,左右共有五十穴。……此言六府井、荥、俞、原、经、合之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