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江苏共享)新2020-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高考要求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3)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功绩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点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易混易错]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主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探究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

思考 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探究点2 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

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 提示 (1)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思考 (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 探究点1 特点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史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思考 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探究点2 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

思考 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江苏共享)新2020-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g3my7937s85bn78arf2570pk9t82300b6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