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从作家、读者与现实世界解析文学的意义及功能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作家、读者与现实世界解析文学的意义及功能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从作家、读者与现实世界三个对象的角度来对文学的意义及功能作出分析。文学对作家起到承载思想、自我实现的功能,又对作者的写作产生要求制约作用;文学对读者则具有审美功能与启示功能,同时读者对文学的解读也也具有独特性与发展意味;文学映射现实,同时通过作家、读者等对现实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学;意义;功能;现实

本文对文学的意义及功能的解析主要面向三个对象:作家、读者与现实世界。作家是文学的创作者,读者是文学的欣赏者,而现实世界是作家、读者与其他人与事物的总和,也是文学的映射对象和指导对象。 一、文学对作家的功能与要求

首先,对于作家而言,文学实现了一种承载思想、自我实现的功能。文学是一种自我的表达,也是一种责任的承担。作家是为自己发声,能够通过文学看到自己的独特性,甚至能够通过写作寄存自己的灵魂切片。独特性是三位作家都反复强调的一点,他们认为作家不应重复,而应在孤独中写出自己个性化的东西。但在作家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文学时,文学也成为了对作家的独特性的一种承认。文学作品虽然在被创造完成后就不为被作者的意志所改变了,但作品会被标记上作者的名字(如果不是佚名的话),在被提及时仍然会被与作家关联起来。作品会被视作作家某种思想的一个典型、一个代表,就比如我们提到《西风颂》就会想起雪莱的反抗精神与理想主义精神一样。

布罗茨基说:“写这些诗句的我不在了,读这些诗句的你们不在了,但写出那些诗句的语言和你们用它阅读那些诗句的语言却将留存下来。”[[]]这句话强调的是语言相对于人而言的长寿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作家能够以语言寄托自己的思想,从而使其比本人的生命更为长久,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好比亚里士多德已作古前年,但其文艺理论至今仍然在被人参考、学习、引用。文学对于作家而言,像是一个麦克风,使他能在嘈杂的人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被人听到;同时,文学也像是一个真空包装袋,延长作家一块灵魂切片的生存时间,对作家本人也是一种实现。

当作家的声音被文学所扩大,那么文学反过来也对作家所传达的东西做出了要求:作家应该为自己所传达的声音负责。如同苏珊·桑塔格所说:“作家不应成为生产意见的机器。”[[]]放到现在我们十分熟悉的网络环境中来看,作家或许不应该像网络写手、营销号那样,用套路堆砌成文章,被利益驱使写下毫无灵魂的文字,按照指示引导舆论,那显然不是我们理想中作家的样子。文学应该源于作家自己的志趣和良心,作家应该为人们还原真相、让人们看清世界本来的样子。鲁迅提笔,不是因为受到某个政府的命令,而是他自身有着用文字点醒中国民众的愿望。作家肩负的使命,是作为一个战斗者,为真理和自由不懈奋斗,在不为逼迫妥协的同时,拒绝谎言说真话。文学迫使作家以自己的方式、凭自己的力量、和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一起,承担共有的不幸和希望。 二、文学对读者的功能与读者对文学的发展

文学对读者的功能则主要是审美功能与启示功能。他们可以在作家的语言里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寻找到自己,同时也能被作家启迪,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从而阐发出自己的新观点。

读者首先是欣赏文学,觉得它美,进而在文学中找到共鸣、受到影响。“维特热”就是一个例子:许许多多的少年之所以被维特的情绪所感染,模仿他的衣着,甚至和他一样自杀,不正是因为他们从维特的烦恼上看到了自己的苦闷,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悲剧吗?

同时,他们也能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的就是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学的独特性理解。虽然作品面向的是一整个群体,但群体仍然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像布罗茨基提到的“里尔克的诗不能被分享”,文学尽管向很多人开放门槛,但当不同的读者阅读文学时,却是一对一的单线连接。且读者所理解的也不等同于作家想要表达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了布罗茨基所说的“作者与读者的双边孤独”,如上文中提到的,作者写作时是孤独的,写出来的东西也不是重复、复制,而是自己的个性化表达,这是作者的孤独;而读者对文学则因为自己的经历、性格等因素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与作者所表达的有出入,且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是读者的孤独。 对应于作者写作需要发自内心的观点,读者对文学的解读也需要是真诚的,而不是僵硬地套用公式或者随意延伸、过度解读。对文学的过度解读也引发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如2017年的浙江语文高考阅读题《一种美味》中有一题要求考生对文中死鱼眼睛的“诡异的光”做出解析,而在此事件被炒上微博热搜之后,作者本人却回应自己只是随手一写,并无什么特别的意味。

而文学的启示作用——打个俗气的比喻——其实和一朵花是非常相似的。它如果美就能让你愉悦,如果美又同时被风雨摧残则会让你悲伤,联想到你经历过的一些什么事情,进而产生一些冥思,再采取一些行动。文学也一样,对于读者来说,是情绪的催化剂,是脑内已有思想的映射,也是新思想的发动机。 三、文学对现实世界的映射与指导

文学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又对现实世界起到一种方向性的指引作用。苏珊·桑塔格说:“文字是插在现实的厚皮上的箭。”[[]]这个比喻十分贴切而形象。一支箭插在哪儿,那么它的箭头必然指向哪儿。也就是说,文字这支箭插在现实的厚皮上,那么文字的箭头显然指向现实,即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且“插在”反映出的是一种稳定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文字依附于现实,文学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文学对现实的映射作用主要体现为“模仿说”,这个观点已经很古老了,被论述得也较为详尽。文学对现实的映射不仅是指文学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写,也包括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描写。不过文学虽然具有虚构性,但虚构与想象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我们无法想象出一个不具有现实中的任何特性的事物。这也再次论证了文学无法完全脱离现实世界。 回到苏珊·桑塔格的那个比喻,文学的箭头虽然指向现实,箭头并不意味着一个具体的地方,它没有终点,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它穿过现实,但能走多远、究竟指向哪里,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寻。如果说这个方向可以约等于我们所苦苦追求的“真理”,那么文学作品就如同真理和现实社会之间的一个桥梁,架在血、痛苦、暴力、孤独的湍急险流之上。

而现实世界作为一个庞大而抽象的整体,它受到文学的指引作用,也离不开作者、读者以及其他人的推动。

作家作为文学的创作者,在现实世界中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他通过作品传达出了“贫穷使男人潦倒, 饥饿使妇女堕落, 黑暗使儿童羸弱”的社会现实,并希冀能够在通向真理的过程中找到解决办法——以人道主义代替社会革命、阶级斗争。虽然这个想法具有一定的

幻想性,但雨果架起了一道箭头形状的桥梁,践行了现实通向真理道路上的作品创作,给予当时的社会一个方向。

而读者作为现实世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也受到作者的一定影响,并被文学的方向所指引。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扮演一个传递者、行动者的形象。一些读者会成长为作者,延续这个方向,纵向推动这个方向的深度,或结合多个文学作品的启示,探索出自己的方向。也有些读者接受了文学的影响,并把它横向传递给一些不直接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也就是开头所说的“其他人”),扩大影响的广度,从而产生更大的力量。有的读者则直接受到这个方向的指引,受到鼓舞,采取一些行动来推动现实世界往这个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读者继承或吸收了文学的方向,推动着现实世界前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I].刘文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苏珊·桑塔格.同时:随笔与演说[I].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2009.

从作家、读者与现实世界解析文学的意义及功能

从作家、读者与现实世界解析文学的意义及功能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从作家、读者与现实世界三个对象的角度来对文学的意义及功能作出分析。文学对作家起到承载思想、自我实现的功能,又对作者的写作产生要求制约作用;文学对读者则具有审美功能与启示功能,同时读者对文学的解读也也具有独特性与发展意味;文学映射现实,同时通过作家、读者等对现实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g3fp64k6a0zdc523xwm17c19373ml00gn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