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
一、目的
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
2.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 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二、适应症
1各种贫血和出血性疾病诊断。
2各种血液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如白血病等。 3骨髓转移肿瘤的诊断。 4骨髓培养。
5骨髓寄生虫检查。 三、禁忌症:
1绝对禁忌症:各种血友病。 2相对禁忌症:严重出血性疾病。 四、术前准备
1术前患者应进行体检,了解有无严重出血性疾病特别是血友病的可能性,必要时进行凝血相关检查。
2器械与药物:①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②无菌骨髓穿刺包:内有骨髓穿刺针、注射器及针头、血管钳;洞巾、试管、清洁盘及纱布等。③其它用物。无菌手套、酒精灯、龙胆紫,抗凝剂,容器,1~2%利多卡因、玻片、培养瓶、染色体管、免疫分型管等。
3注意事项:①穿刺前向病人解释穿刺的目的及意义,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让病人了解骨髓穿刺的必要性、简单的操作过程、可能的并发症、需要配合的动作和注意的事项等。
4穿刺部位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髂骨增生低时常用;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⑤胫骨:适用于小儿。
5体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五、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皮肤后,术者戴无菌手套,铺好无菌洞巾后,用1%或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先在皮肤上做一皮丘,然后垂直注射器分层逐步进针并逐步注射麻药,直到骨面。最后麻醉骨面周围。后拔针。用纱布轻压片刻。
2检查穿刺包。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术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于麻醉针眼垂直骨面穿刺进针(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到达骨面后稍用力并来回旋转穿刺,获得突破感后停止进针,如果穿刺针固定于穿刺点,宣告穿刺成功。
3抽吸骨髓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拔出针芯,用20ml干燥注射器,注射器内预先留2-3ml空气有利于推出已经抽出的骨髓。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为宜。负压抽吸,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松开增加负压的手,然后固定注射器针栓,旋转地退出注
射器,并把拔出的针芯插回穿刺针管内。取下注射器,然后注射器乳头对准玻片用针栓迅速推出注射器内的空气带出乳头内的骨髓。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如需作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养液内。
4标本处理:涂片标本0.2ml,涂片要迅速,推出头、体、尾部。培养标本约5ml,注射到无菌培养基中,送细菌室培养。染色体检查标本1ml注射到无菌肝素抗凝管,送遗传室检查。免疫分型检查标本1ml注射到EDTA抗凝管送流式细胞室检查。
5术毕,拔出带针芯的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局部按压片刻防止针眼出血。安置病人休息,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6整理用物,及时送标本检验。书写穿刺记录。 六、注意事项:
1、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
1、骨髓涂片上可以看见骨髓小粒和脂肪。
2、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原始、幼稚细胞等。 3、骨髓涂片上的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高于外周血。 4、抽吸骨髓时病人有特殊痛感。 2、骨髓干抽原因 1、骨髓纤维化
2、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3、穿刺针被组织块阻塞。 3、骨髓不容易抽出的处理
1、重新插入针芯,适当前进1-2mm然后拔出针芯,试抽骨髓。
2如果未抽出骨髓,还可以插入针芯再次前进1-2mm进行抽吸骨髓。 3如仍为抽出骨髓,可适当后退1-2mm然后抽吸骨髓。
4注意:前进或后退穿刺针时,针芯必须插入骨髓穿刺针管内。 5如果实在抽不出骨髓,可以换部位穿刺。 6如考虑骨髓纤维化,可以进行骨髓活检。 4、穿刺时如何减轻病人穿刺疼痛 1、减轻病人紧张情绪 2、麻醉时进针迅速 3、注射麻药时缓慢
4、稍待麻药起作用后再逐步麻醉 5、骨膜麻醉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