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经纪的四种模式、七个问题、六个发展建议
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票据交易需求日渐增大,票据中介机构也随之发展壮大,成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但与此同时,票据风险事件也不断发生。近年来发生的票据风险事件大多都与票据中介有关。其通过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过桥、票据倒卖等手段牟利,引发金融机构内部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上升,票据交易风险加大,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极大地影响了票据市场的稳定。因此,对票据经纪的监管研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01国内票据经纪发展实践
(一)国内票据经纪业务实践及主要模式
广义的票据经纪业务是指在票据市场中由专营或兼营的机构来担任票据交易买卖双方的中间桥梁达成交易,充当做市商并从中赚取差价的业务模式。狭义的票据经纪业务是指经纪机构作为中间人角色,在票据贴现、转贴现、质押回购、买断回购、票据咨询、票据见证、票据理财与资管等一系列与票据相关的交易流通中,向买卖双方提供信息服务并撮合成交的中间业务,票据经纪机构不直接参与交易。目前国内票据市场上的经纪业务主要集中于直贴市场,少量在转贴市场,且主要由民营普通企业(俗称“票据中介”)担任,衔接企业和金融机构两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票据经纪业务实践主要模式包括如下四种:纯居间模式、资金中介模式(直贴自营)、借壳交易模式(直贴 + 转贴)和“互联网 +”模式。
1. 纯居间模式 — 金融服务公司 / 货币经纪公司
纯居间模式属于狭义的票据经纪业务范畴,经纪机构不直接参与交易环节,仅提供信息发布、询价及撮合成交服务。主要盈利模式为收取服务佣金。如上海普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开展票据经纪业务,其每日通过各地网点收集全国各主要区域企业和银行次日的票据业务信息(包括期限、金额、买入卖出信息等),并通过内部平台发布,撮合双方完成交。另外,货币经纪公司也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货币经纪公司一方面与若干家银行(以中小银行为主)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取直贴、转贴的需求及报价,另一方面通过散布全国的网点维护当地企业,收集和拓展票源。每日通过其报价平台向客户发布企业票据买卖、转贴现信息,充当第三方角色,帮助企业融入所需资本金。合作银行从交易利差收益中支付一定比例给货币经纪公司作为佣金。其商业模式示意图如下:
2. 资金中介模式 — 票据中介机构
资金中介模式下,票据中介机构从企业买入票据后通过包装的形式寻找能够贴现的银行进行贴现,通过包装形式获取贴现利差的企业通常被称为“包装户”。票据中介机构通常会事先注册空壳公司,与持票企业谈妥贴现价格并检验票据真伪后,将票背书转让给空壳公司并支付对价,然后制作贸易合同及增值税发票,以空壳公司的名义到银行进行贴现,获取贴现价款。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通过资金中介模式获得贴现具有门槛低、成本相对可接受的特点。只要票据真实有效,票据中介凭借掌握大量信息和成本优势通过低买高卖赚取价差收益。此模式专注于直贴市场,票据中介
使用少量启动资金,直接参与交易环节,通过包装后贴现赚取价差收益。通过循环操作,加杠杆获利。
3. 借壳交易模式 — 票据中介机构
由于资金中介模式准入门槛低、盈利模式成熟,票据中介蜂拥而至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直贴环节中利差逐渐缩小,而同期的转贴利率通常低于直贴利率,于是市场出现了“直贴 + 转贴”的借壳交易模式,盈利点为赚取直贴与转贴之间的差价。该模式下,票据中介机构通过控制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农商行、农信社为主)的异地同业账户,借名义负责该行转贴现业务的询价和票据递送。票据中介在直贴当天联系好转贴银行,直贴完成后立即以直贴银行的名义进行转贴交易,当天转卖完成回款。该模式可帮助银行调节规模,虽然利差空间不大,但银行参与度高,资金利用效率高,高资金周转率保证了高收益。此外,由于票据中介控制资金额较大,加上异地同业账户较为隐蔽、一些银行内控不完善,票据中介往往铤而走险,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进行“一票多卖”,若到期未能按时还款便会暴露风险。
4.“互联网 +”模式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逐渐出现,专注于小微面额票据的融资业务。该模式下,融资企业将持有的票据质押给互联网运营平台指定的银行或第三方,由其托管,投资人通过平台将资金出借给企业获取理财收益,企业到期还款后解押票据。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并撮合业务成交,赚取一定的信息服务手续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引发诈骗和非法集资,给投资人造成损失。
(二)存在问题
上述四种模式中,资金中介模式和借壳交易模式实质上并非提供信息服务和撮合交易等中介服务,而是经纪机构以自己或他人的名义直接参与交易环节,极易引发风险。主要问题有:
1. 业务隐蔽性高,影响货币信贷政策执行一些票据中介在直贴环节,用少量保证金开具大量银行承兑汇票,帮助银行虚增规模。同时,其转贴现搭桥业又能够调节银行信贷规模。由于这些业务的规模都难以监测统计,从而影响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效果。
2. 违规操作频现,扰乱票据市场秩序
一是卷款潜逃或挪用贴现资金导致贴现企业面临重大损失的案件时有发生,影响票据市场稳定。二是票据中介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为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提供了途径,极易引发市场风险。
3. 风险传染性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票据中介对相关中小银行的操控、寻租行为,易引发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旦中介机构资金短缺或出现流动性问题,那些未持有票据实物的金融机构将遭受损失。二是放大杠杆、期限错配等操作,使票据交易风险系数放大,极易发生资金链断裂,进而将风险传染至交易的银行机构。
02商业银行在票据经纪业务方面的新探索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贴现通”业务发展情况
为规范票据市场秩序,促进票据经纪业务健康发展,上海票据交易所于 2024 年 5 月正式推出“贴现通”业务,搭建了全国性贴现服务平台,经纪机构接受贴现申请人委托后可以通过票交所交易系统向全市场贴现
机构发布询价并撮合成交。“贴现通”业务的推出是我国票据经纪业务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线上化发展的标志。目前,人民银行总行已批准5 家机构进行票据经纪机构试点,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和江苏银行,5家机构分别覆盖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南京 5个地区。
(二)票交所模式下票据经纪业务发展新探索 — 以浙商银行为例 上海票交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打破了原有票据市场的交易模式,票据业务的清算逻辑、参与主体系统直连的变化,给商业银行票据同业授信管理、票据业务经营,票据经纪业务开展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票据经营模式也将逐渐转变,市场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交易工具也可能不断创新。票交所时代或将催生跨专业跨产品跨市场的组合产品、联动业务以及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相融合的综合服务产品,如票据经纪、票据资管等。在此背景下,票据经纪机构也将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对票据经纪业务市场规模进行预估如下(由于人民银行于 2024 年 2 月开始试点票据经纪,现使用 2024 年全年数据对市场进行初步预估):2024 年,全国票据市场承兑发生额 18.27 万亿元,贴现发生额 9.94 万亿元。2024 年承兑量较 2017 年增长 24.84%,2024 年贴现量占比(贴现量 / 承兑量)较 2017 年贴现量占比增长14.73%,假设票据经纪业务发展成熟后,全市场贴现量占比提高至 70%,其中 10%-20% 的贴现量通过票据经纪业务完成,票据经纪业务市场预计 1 万亿 ~2 万亿元。2024 年,浙江省票据签发量 2.79 万亿元,占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