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其著作:《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模式,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P5
2、空气湿度过高,易使人厌倦疲乏,过低则感干燥烦躁。一般认为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30% ~ 60%
3、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烟灰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P41
4、1833年以后,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开始准许动用税收建造城市公园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1843年,英国利物浦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 P53 5、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 P54
6、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 P55
7、世界五大行道树:银杏,鹅掌楸,椴树,悬铃木,七叶树 8、20XX年,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该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五大
类,即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 P59
公园绿地G1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
生产绿地G2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它是城市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防护绿地G3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附属绿地G4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其他绿地G5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用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
9、布局结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 P68
10、消防通道宽度不应小于4.00m。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00m,消防车道上空4.00m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11、三级园路:2.4-3 1..5-1.8-2.4 0.8-1.2
12、园路的作用:组织交通、引导游览、组织空间、构成园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 P152
13、植物空间构成的类型按空间的形态分类: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垂直空间。 P199
14、园林的结构是指导致园林景观外在呈现的内在决定。 P224
15、安全视距:30——35m
16、人的行为按社会特征来分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必要性行为、自主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 P225 17、目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国家园林城市评定考核中主要控制的三大绿地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
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绿道: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3、城市公园系统: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
4、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5、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系统。广义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色和蓝色空间,即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半自然的以及自然的植被、水体、河湖、湿地
6、棕地:是那些由于之前土地使用者带来了不良影响,已经受到或将要受到污染的土地,包括被废弃或仍在使用的。
7、铺装艺术:是指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整个园林建设环境中,运用天然的材料或人工造成的铺地装饰材料,按照设计师的设计图案、形式,要求艺术性地铺设于地面而形成的地面形式。
8、构成艺术:构成是一种造型或造物的活动和形式。构成是三项构成的总称,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
1、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与效益 P36
功能:①生态功能:包括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促进健康,防止灾害公害,保护生物环境
②用地空间功能:包括安全防护,游憩活动,调节土地利用
③精神功能:审美方面包括创造自然观、美化环境、装饰效果;修养身心方面包括赏心悦目,修养、安静、休息,自然感、生命感、享受
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包括物质经济收入和旅游观赏收入;间接经济效益,包括以替代法计算的效益和以环境测算的效益
2、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常用的形式及特点:P68
①块状绿地布局:将绿地成块状均匀的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多应用于旧城改建中。
②带状绿地布局:多数是由于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带状绿地布局有利于改善和表现城市的环境艺术风貌。
③楔形绿地布局:是指利用从郊区深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有利于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的引入市区,能较好的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风貌的体现。 ④混合式绿地布局:它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利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组成较完整的体系。其优点是能够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有利于就进地区气候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艺术面貌。 3、设计结合自然有哪些具体手法: P222
①从总体环境上应当充分考虑和权衡。比如,对自然资源应保护性的利用,资源包括地理资源,也包括历史文化的资源。具体的着眼点表现在选址、基地的处理、总体布局等方面。 ②自然因子的充分运用,即自然信息在建筑中的传达和渗透。大至群山海河,小至一草一花,都应适宜的组织到建筑空间中去,通过借景、对景,或者模拟、微缩,乃至直接运用等等众多手法使建筑和自然相融合。
③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比如建筑的节能方法,绿色无污染材料的开发运用。解决建筑中诸如“光污染”、“热岛效应”等等技术方法。 4、带状公园的特征及各自特点: P414
①空间形态呈线性带状:一方面可以为生物物种的迁徙和取食提供保障,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散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线性空间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慢跑等有益于提高人健康的活动。 ②具有较高的连接性:③具有良好的可达性:④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居住区绿地的特点:①绿地分块特征突出,整体性不强;②分块绿地面积小,设计的创造性难度比较大;③在建筑的背面会产生大量阴影区,影响植物的生长;④绿地设计在安全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防护方面要求高;⑤绿地兼容的功能多;⑥绿地中管线多,设计容易受制约;⑦在大量的居住区中存在有“同质”空间;⑧绿地和建筑的关系性强。 简述近代田园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其发展模式:
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中叶,美国马歇从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中看到了人与自然、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的合作。他的理论在美国得到重视,许多城市中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运动。1851年,在美国第一个造园家唐宁的积极倡导下,纽约市开始规划第一个公众公园,即后来的中央公园。 带形城市:1882年,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提出。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田园城市:在1898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卫星城镇:卫星城镇的设想最初是由英国的E.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是美国的C.C.泰勒于1915年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和美国卫星城镇获得较大规模的发展。
有机疏散理论:1915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他在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表达了这一思想。观点是: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有点的环境中。“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雷德伯恩体系与绿带城:这是在美国社区运动影响下,由建筑师斯泰因和规划师赖特按照“邻里单位”理论模式,于192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规划的雷德伯恩新城,1933年开始建设。其特点是: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构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广亩城市:这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他在1932年发表的著作《消失中的城市》以及随后发表的《广阔的天地》中对此有所阐述。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万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大约4 047 m2),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
绿色城市: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工作相结合,把保护城市公园和绿地的活动扩大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范围,形成了富有新意的理论。1978年西蒙兹发表了《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全书全面引入生态学观念,把风景园林师的目光引向生态系统,直至整个地球,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1994年西蒙兹出版了《21世纪花园城市:创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一书,提出“高效、健康、有活力”的“花园公园”城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