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画保静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11期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不可替代的“精神盛宴”,它滋养着世世代代读书人的心灵,构成了中华民族脊梁的“精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古诗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于是,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情境导入,渗透文化经典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导入,渗透文化经典,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比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進行导入。雄浑的歌曲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历史的阔大的境界中去,而《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正是明代杨慎的《临江仙》,雄浑的歌曲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到赤壁的的雄浑壮阔然后进一步体会出作者在这雄浑壮阔之景中抒发的豪放之情,然后进一步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面对滚滚长江,我们很容易生发一种个体有限,自然无限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就曾这样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样的江水,一样的赤壁,当苏轼在不一样的时间遇见他们的时候,又会生发一种怎样的感慨?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本,事半功倍。而此时的经典与经典的碰撞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
二、关注细节,渗透文化体验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曾说:“当一切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组成作品的价值”。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面面俱到,而应“于细微处见精神”,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隐含在文本深处的文字,如教授《窦娥冤》时就有同学发现了可疑之处:窦娥这个人物,她善良、孝顺、忠贞,尽完美,可她在被杀头前发出的“亢旱三年”的誓愿却直接危及到百姓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所以我引导学生回到“滚绣球”这一折窦娥对天地的痛斥指责,有的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原来窦娥如此做法,恰恰是希望天地能够知道她的心声。讲到这里学生就能马上明白:作者是借“天人感应”的思想惩戒元代统治者。这恰恰是作者“铜豌豆”似的真性情写造。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关注细节,透过文本挖掘潜在的内涵,学生在阅读、理解、探究、感悟文美的同时,也获得了有意义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