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项爆炸物 W1.2 W1.3 易燃气体 气溶胶 氧化性气体 W2 W3 W4 W5.1 1.2、1.3、1.5、1.6项爆炸物 1.4项爆炸物 类别1和类别2 类别1和类别2 类别1 -类别1 -类别2和3,工作温度高于沸点 -类别2和3,具有引发重大事故的特殊工艺条件 包括危险化工工艺、爆炸极限范围或附近操作、操作压力大于1.6Mpa等。 -不属于W5.1或W5.2的其他类别2 -不属于W5.1或W5.2的其他类别3 A型和B型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 C型、D型和E型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 A型和B型有机过氧化物 C型、D型、E型、F型有机过氧化物 类别1 自燃液体 类别1自燃固体 类别1 类别2、类别3 类别1易燃固体 类别1和类别2 10 50 10 150(净重) 50 10 易燃液体 W5.2 50 W5.3 W5.4 W6.1 W6.2 W7.1 有机过氧化物 W7.2 自燃液体和自燃固体 氧化性固体和液体 易燃固体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 W8 W9.1 W9.2 W10 W11 1000 5000 10 50 10 50 50 50 200 200 200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 4.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4.2.1生产单元、储存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生产单元、储存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b)生产单元、储存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S=q1/Q1 + q2/Q2 + … + qn/Qn ≥1.......(1)
式中:
S — 辨识指标;
q1,q2,…,q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1,Q2,…,Qn —与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4.2.2危险化学品储罐以及其他容器、设备或仓储区的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按设计最大量确定。
4.2.3对于危险化学品混合物,如果混合物与其纯物质属于相同危险类别,则视混合物为纯物质,按混合物整体进行计算,如果混合物与其纯物质不属于相同危险类别,则应按新危险类别考虑其临界量。
4.2.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流程参见附录A。
4.3重大危险源的分级 4.3.1重大危险源的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与其相对应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表3 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取值表
名称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氨 环氧乙烷 氯化氢 溴甲烷 氯 硫化氢 氟化氢 二氧化氮 氰化氢 碳酰氯 校正系数β 2 2 2 2 3 3 4 5 5 10 10 20 磷化氢 异氰酸甲酯 20 20 表4 未在表3中列举得危险化学品校正系数β取值表 类别 符号 J1 J2 急性毒性 J3 J4 J5 W1.1 爆炸物 W1.2 W1.3 易燃气体 气溶胶 氧化性气体 W2 W3 W4 W5.1 易燃液体 W5.2 W5.3 W5.4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 W6.1 W6.2 W7.1 W7.2 W8 W9.1 W9.2 W10 W11 β校正系数 4 1 2 2 1 2 2 2 1.5 1 1 1.5 1 1 1 1.5 1 1.5 1 1 1 1 1 1 有机过氧化物 自燃液体和自燃固体 氧化性固体和液体 易燃固体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m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按照表5设定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
表5 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取值表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 100人以上 50~99人 30~49人 1~29人 0人 4.3.3 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6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6 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
重大危险源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R值 R≥100 100>R≥50 50>R≥10 R<10 校正系数α 2.0 1.5 1.2 1.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