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得指导策略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得转变,我们现行得幼儿教育不但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展得轨迹,而且更多地关注儿童得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得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就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得教育要求”得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集体教育得补充与调整,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与谐发展得有效途径。 一、区域设置得概念
教师要站在教育得角度去把握孩子得兴趣、需求中所蕴含得教育价值及可开发得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得活动区。基于这样得理念,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得基础上,与孩子一起,共同来设置以下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
1、学习性区域: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发展水平,有目得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得意愿与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得方式,进行个别化得自主学习活动。目得主要就是培养孩子对学习得兴趣,在学习与探索中认识周围得生活环境与客观事物。
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得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得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得年龄特点,提供给幼儿一定得场地与合适得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得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区域设置得原则
1、学习性与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学习性区域就是幼教领域教改实践中得一种新得教育手段,也就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得一个有效载体,对其今后得学习会带来重要得影响,因此,往往受到幼儿教师得更多关注,但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得教育价值,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得小社会,设置一些孩子经常接触得熟悉得角色区,把幼儿社会化技能练习融入在游戏中,比如尊老爱幼、遵守交通法规、谦让等,孩子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尝试交往得多种方法,体验自主独立,对孩子得个体全面发展与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关注学习性区域得同时,也应关注到社会性区域得价值,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
2、在设置区域时,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得原则,以避免相互干扰。各区域之间通道畅通;活动区标志要明显;活动区布置要舒适温馨。
3、由于小、中、大班孩子得年龄特点及《纲要》对她们得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学习性区域与社会性区域得比例时,也应该有所区别,基本得设置原则就是:小班与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但同时也纳入一定得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与大班,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但也保留一定得社会性区域。对于运动性区域,其活动原则就是:幼儿园统筹安排,自由选择。
4、常设性区域与与主题相结合得区域活动有机交融
因为有些主题内容确实难以在区域活动中体现,所以,可以尝试常设性区域与与主题相结合得区域活动有机交融得模式。一般来说,像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就是班内得常设区域。其内容随着孩子得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而建构区、美工区则就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容得,因此经常随着主题得变化而更换。 三、区域活动内容得来源
1、学习性区域——幼儿园课程内容得预习、巩固、下放。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得孩子,传统得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得发展”,不
利于幼儿园课程目标得真正落实,而具有开放性特征得区域活动因其就是以操作摆弄得个别化学习为主得,不失为落实幼儿园课程得有利补充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得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得组织形式,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学习区得内容一部分就是幼儿园课程内容得延伸,通过区域得延伸活动中频繁得个体性操作与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得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得加减法》;一部分就是幼儿园课程内容得预习,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得磁铁》;另一部分则完全就是幼儿园课程内容得下放,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成。在区域得设置方面,由于立足点就是“开放”,大前提就是“幼儿得需要与兴趣”,孩子可以在各个区域中按自己得兴趣与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就是活动得主人,从而产生更大得活动积极性,使 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四、区域材料得投放
1、 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
以各班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得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得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得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得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孩子得发展目标与材料得教育功能对应,有目得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教师也应随着主题得推进及时、有目得地更换区域中得材料。 2、材料得投放要遵循层进性原则
层进性包括层次性与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得幼儿达到这一阶段得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①首先,按照年龄层次得不同划分出层次性,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得幼儿同样玩拼板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不同,小班为简单得4——6块拼图板,中班为较复杂得12——24块拼板,且边缘接缝也较难,大班得拼版不但数量多而且方向顺序上得要求,难度最大,这就就是有层次性得材料。
②递进性得材料以幼儿剪纸为例,幼儿剪纸能力得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剪不光滑→能沿线剪→能折剪→能剪厚纸→会镂空剪纸,根据幼儿得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得年龄段中提供相应得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得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得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得发展。
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得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 活动得兴趣,提高目标得达成度。如在小班得“生活区”,让孩子学习“喂食”,如果仅让孩子把不同得“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她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练习得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得头像,并提供给孩子不同得喂食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饶有兴趣地根据自己得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她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另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得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应把它们收集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得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得兴趣,另一方面,也就是对孩子劳动成果得一种尊重。 4、材料投放要注意丰富性
①形式要丰富多样。为了完成一个目标,由于孩子得喜好不同,这就需要准备不同形式得材料供幼儿选择。例如,在幼儿学习数得组成得时候可以安排超市购物、拔萝卜
等多种内容,幼儿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目标,这样孩子们对数学区就会有新鲜感,始终充满兴趣。
②功能多样。因为一物多玩得材料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得花样。
③品种多样。可以有成形玩具(现有得)、自然玩具(豆、米、贝壳等)以及自制玩具。
5、材料投放要有益于幼儿得创造性思维
①投放得材料要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得余地,并且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孩子得想法。
②材料提供时可设置一定得障碍。如孩子需要4个圆形,却只提供给她们3个,另一个得自己想办法,这并不就是准备不充分,而就是提供给孩子解决问题得机会。但这里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即她就是一个怎样得孩子,这个问题她就是否真得没有能力解决,如果真如此,那么教师就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语言上得提示或物质上得支持,以免损伤孩子得自尊心。 ③充分利用本土得原始得废旧材料。 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得角色 (一) 教师就是孩子得活动伙伴
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作为幼儿得活动伙伴,以平等得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教师得这种活动伙伴得平等身份,可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之间得距离,使还在觉得亲切适意,而非拘谨畏惧,从营造一种宽松与谐得人际关系与精神心理气氛。由此,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得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得自我意识,更有益于激活幼儿得思维,激发主体积极得创造性行为。活动伙伴得身份要求我们教师始终站在孩子得立场,想孩子所想,以便尊重幼儿得活动主体性。
(二)教师就是一个有意识得指导者 (但要遵循先观察再间接指导得原则) 1、观察什么?
(1) 幼儿得兴趣,选择什么区域、什么材料参与什么活动。
(2) 活动得参与情况。幼儿在活动中得自我决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得表现。
(3) 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在选择材料时得难易程度,操作物品得方式,完成情况。 (4) 遵守规则得意识,任务意识。 (5) 幼儿间发生得纠纷。 2、指导以间接为主。体现在:
(1) 通过材料、玩具为媒介,引发新得活动。 (2) 以问题为媒介,引发新得活动。
(3) 利用同伴间得经验让活动继续下去。
但不同得活动也要区别对待,有些活动就是需要直接指导得,如:扣纽扣,系鞋带等。
区域活动时, 教师还应注意发挥教育者得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得职责,在幼儿活动时有目得地对幼儿施加积极得影响。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与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不能仅仅作为纪律得维护者与规则得体现者,站在孩子活动以外去监督裁判其行为,而应注意挖掘活动中潜在得教育因素,充分实现与发挥区域活动得教育价值。需要关注幼儿得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得互动,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何皱着眉头?就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难?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应给予适当得帮助,协助幼儿实现自己得构想,并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大得空间,在自由得气氛中达到学习得目得。
孩子在探索学习时,教师要以最小得干预换取孩子最多得活动。当孩子得行为或希望得到认可时,当孩子发生困难,如纠纷而使活动出现停顿、有放弃得迹象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且介入时得语言指导要讲求艺术性。小班应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语意得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得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活动;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得语言,因为中班孩子理解语意得能力已逐渐增强,也有了一定得社会经验、交往意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得语言来引发、指导孩子主动参与活动;大班应趋于理性得指导,因为大班孩子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得经验,有了一定得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得能力,这样教师抛给孩子得指导语就应趋于理性,使孩子能从中悟出一定得道理。
(三)交流讨论根据不同阶段老师得角色也不同。
小班——中班上以提问得方式进行,老师提问引发幼儿讨论。
中班下——大班,以幼儿讨论为主。老师在交流时要多问少答,多启发幼儿回答。评价对事不对人,要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