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何丽丽1,2,曹立梅3,陈慕杰4
【摘 要】摘要: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思维,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劣,总结了影响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并就建立和实施“双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期刊名称】河北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8(002)003 【总页数】3
【关键词】人才观;创新思维;创新教育;双主教学
基金项目:河北工程大学教研项目“‘材料力学’课程案例式教学研究”(KC2015013);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途径研究”(GXDJ2017B079)
面对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激烈挑战和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高等教育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也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
题。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
(一)自主性
大学生是学习和思维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但是,要做到学生们的自主和主动去思考,要求教师设计各教学环节,甚至争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其不受传统思维模式或者现成思路所左右,通过自身对信息的深加工,得出别人未所思或者未所得的结论,才能在参与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批判性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大学生们只有具备并养成了良好的批判能力,才能更好地批判性地吸取所学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通过自身主动学习,还可以在分析和鉴别中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批判性的学习,在认识和对待学习对象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能发现新事物,才能提出新的观点,甚至新的理论。 (三)发散性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虽然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是客观的,但是科学也需要再创造,而再创造是离不开幻想的,幻想是灵感之源,有了幻想才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充实和发展科学,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历练和培养,以一个信息源为中心,提示或引导学生向外扩散成一个多维的信息群,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或者思考,向新知识或者未知领域探索。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地位过于突出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教师的教学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创新是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推陈出新,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建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大有存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形成单一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大大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过分注重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传承和接受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鉴别、质疑、反思和改造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离开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教育与教育教学模式
(一)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其目标是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其本质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创新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