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复习重点
1、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要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 2、史学研究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理论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史学研究方法(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考据法)(2)历史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方法、口述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生态史学方法、社会史学方
4、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内容: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常常是史无定论 5、历史表述方法:长编法(创于北宋司马光)和类叙法(始于班固《汉书》)
1、 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
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 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传统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教的流畅
(2) 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传统备课往往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出发以完成大纲相关内容为目标
(3) 教学设计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系统规划﹔传统备课往往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主观愿望进行安排,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较低。
3、 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
(1) 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特征)和学习内容
(2)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方法:①制定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前的准备,包括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社会形势需要分析、资源准备等②撰写教学目标(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灵活性、表述的恰当性
(3) 教学内容设计①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②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
(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注意生动地讲述历史人物的活动和思想,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褒贬功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学设计【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弄清历史事件的结构,讲好历史事件的经过。历代典章制度的教学设计历史现象的教学设计 历史概念、历史文献的教学设计)③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综合课及其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单一课及其结构: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组织教学,讲授新知识,总结巩固、总结课:组织教学,总结概括知识,布置作业、复习课:组织教学,说明复习的目的和要求,对复习的范围和具体内容进行概述或提问,作业练习、讲评课:组织教学,公布考查结果,对考查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4) 教学策略设计 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①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材②组织教学内容时必修考虑学生的因素③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恰当④通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可以确定出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⑤掌握当今的主流史学观点,运用这些观点把握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对历史给出合理恰当的解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讲读法。
历史复习方法设计 复习方式:随堂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高考前的总复习。
检查历史成绩的方法设计 方法:课堂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测验等 历史教师的语言与板书设计 语言要求:要有历史时代感,要准确规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板书形式:正板书(黑板左边)副板书(黑板右边)板书要求:要提纲挈领、条理分明、详略得当、工整规范。
教学媒体的设计 原则:必要性、简捷性、实效性、共同经营、多重刺激原则
教学方法:课堂播放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
教学环境的调控与设计:座位编排方式:秧田式、圆形、会议式、小组式、U形排列法
(5)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的目的:起检测作用、激励作用、使学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评价设计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设计的方法:量规的设计、档案袋评价、档案袋的设计、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的设计、访谈法、访谈的设计、观察法、观察法的设计、作业与测验法等。 4、 教学设计类型
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2)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3)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4)学生自导—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1、 历史必修(1)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基本规则。过程和方法方面,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 历史必修(2)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通过了解经济现象培养发现、分析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过程和方法方面,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经济生活中的实物、图片、音像、文献、口碑等史料的搜集,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认识。运用经济史方面的丰富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3、 历史必修(3)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知道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成就、重要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及代表思想等。过程和方法方面,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教育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
*-
作用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1、 教学实施: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深
入了解并分析学习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方案逐步加以实施,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2、 历史课程教学实施:
(含义)把历史课程的设计方案付诸实践,或者是把计划的课程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
(本质)不是历史新课程方案的照搬,历史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再创造的过程。 (基本观点)忠实观、相互适应观、创生观
(影响因素)历史课程计划的因素、历史教师的因素、学校的因素、校外环境的因素
(构成要素)教学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教学测评与反馈等。 3、 历史教学实施的理念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3)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4)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5)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6)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4、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1)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素养2)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大胆创新意识3)必须具备系统的、扎实的知识素养4)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5)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养6)必须具有参与时代的意识和能力。 5、历史教学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意义)①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 ②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③科学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
(教学原则)启发性、直观性、循序渐进、巩固性、系统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原则
1) 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孔子最早提出。注意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要求: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生动形象的语言不能取代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同样也不能取代生动形象的语言。
3)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活动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次序、有步骤、连贯地开展和进行。注意问题: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4) 巩固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并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的掌握。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 系统性原则: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讲授历史。要求: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具体讲述历史,要注意揭示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复习,加强联系,语言要有条不紊和前后连贯。
6)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历史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要求:教师要主动、适时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讲究教学艺术。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活动要把历史与现实、课本理论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从多角度、多方面联系实际。
8)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别性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最好的发展。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尊重学生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