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 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 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 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

【解析】根据材料“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王室统治。故D正确。A项只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概括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也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2.周初,定都于镐;平息东方叛乱后,又在洛邑营建新邑东都,并迁九鼎于此,是谓“宅兹中国”。当时,营建东都和迁鼎意在

A.开发黄河流域 B.宣扬天命转移 C.消弭分封弊端 D.管辖辽阔疆域

【解析】开发黄河流域与“宅兹中国”不符,故A错误;营建东都和迁鼎并不能体现天命转移,周王仍然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发生天命转移,故B错误;分封弊端是指地方诸侯割据,营建东都并不能消弭分封弊端,故C错误;平息东方叛乱后,营建东都,这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管辖辽阔疆域,故D正确。 【答案】D 3.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这一做法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 D.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建立“三结合”的政治权力,巩固了西周在地方的统治,从而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故A项错误;西周尚未建立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和血缘政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1 / 12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传承家族文化 B.不忘血脉孝道 C.促进家国认同 D.补充史料不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体现出血缘关系;材料“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说明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这体现出家谱的编修主要目的是强化对家国的认同,故C项正确;AB项是家谱对家族的作用,不全面,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答案】C 5.《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解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正确;《春秋》显然是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错误;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错误。 【答案】A 6.下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内容 百里奚,秦国之饭牛者,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 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穆公)委之以政 出处 《管子》 《庄子》 《战国策》 《新序》 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 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 C.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 D.秦国成为了战国霸主

【解析】材料反映百里奚身份卑微,但秦穆公任用为相,说明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故选C;材料是不同学派的著作都有同一事件,但没有以不同学派的观点解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排除B;材料中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排除D。 【答案】C 7.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 B.礼制仍影响贵族政治生活 C.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D.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

2 / 12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遣使慰劳桓王、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等史实说明等级贵贱的礼制思想仍然在起作用,即材料表明了当时礼制仍然影响着贵族政治生活,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周王室权威是已经受到了冲击,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8.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解析】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而是以违背还是符合礼乐文明作为标准,说明文化认同已经成为民族间的纽带,故答案为B项。材料阐述的是辨别华夷的标准,说明华夷观念仍然存在,排除A项;礼乐文明是华夏文明,接受礼乐文明只能说明周边民族被华夏同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的意义,排除D项。 【答案】B 9.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

皇帝 汉武帝 州刺史权力内容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 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解析】由题干中关于刺史权力的内容看,多是用来解决地方问题的,如由解决“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到解决“诸侯谋反”“民众反抗”再到解决“流民”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可以体现当时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故选A;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就实现了,故排除B;表格中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被削弱,故排除C;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是在东汉时期,故排除D。 【答案】A 10.东汉初年,光武帝曾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与方士往来,疑其谋反,收捕者达数千人。这些做法

A.强化了思想专制 B.完善了监察体系 C.打击了豪强势力 D.遏制了宗教势力

【解析】“光武帝曾借故搜捕王侯宾客”“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收捕者达数千人”,这说明两位皇帝的目的是打击王侯豪强势力,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光武帝的做法未体现出思想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打击王侯豪强势力不是完善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

3 / 12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未涉及宗教势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不正确。 【答案】B 12.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解析】外戚干政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压制宗室、功臣的手段和产物。北宋以后摒弃外戚辅政,明代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从外戚干政到摒弃外戚,表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B错误;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C错误;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明朝我国仍是封建社会,D错误。 【答案】A 13.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由材料“决策、执行一体化”,说明宋代前期在权力制衡和削弱相权方面做得不够,排除BC。 【答案】D

4 / 12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4.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 B.宋代用分化事权加强了君权 C.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 D.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一些企图限制君权的措施,往往都收效甚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源自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C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对君主的约束,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唐代的史实,B与材料时间不符;D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 【答案】C 15.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 B.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解析】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B正确;宋代路制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并非“山川行便”,故A错误;宋朝创建路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C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D错误。 【答案】B 16.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17.《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家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王朝

5 / 12

0f96l4n4sq4qfr01784a35m4y31ezc0158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