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华戏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激活
作者:海风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7年第12期
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日前在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本次戏曲论坛以“良辰美景,姹紫嫣红——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为主题,众多戏曲艺术家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解析“中华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新征程”。本刊摘要刊出部分艺术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谷好好(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曲团团长):
这两天很兴奋,刚从十九大现场回来,感受颇多。这五年,我们迎来了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机遇。在国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上海的艺术家们以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为目标,积极推进新剧目的创排,希望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抒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同时我们不断加大文化“走出去”的力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继续提升中华戏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总书记在2015年出访英国时向中英两国的艺术家发出了号召,倡导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师。2016年恰逢两位大师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用十年的艺术积累及五班三代人才的优势,将《临川四梦》首度完整的搬上舞台,在全国戏剧界当中独占鳌头。5月至10月间《临川四梦》完成了48场的世界巡演,唱响了美国纽约、华盛顿、布鲁塞尔等海外地区,有利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热捧,戏曲艺术进入了最美好的时代。中国与希腊建交45周年之际,上海昆曲团登上了雅典歌剧院,用经典名剧《雷锋塔》和折子戏专场征服了观众。我们边演着,德国柏林艺术总监已经邀约我们参加德国柏林戏曲节。同样令西方媒体和观众关注的还有上海京剧院赴美项目,应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邀请,由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老师和青年表演艺术家史依弘主演的传统京剧《霸王别姬》赴美国巡演15天,共计演出12场,举办学习交流1场。作为首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演出的京剧《霸王别姬》引起了多家主流媒体的联动报道。
同时上海京剧院用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同步在纽约的科索斯比街79号影院连映三天同名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并在演出结束后将剧中虞姬的道具宝剑赠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和普林斯顿博物馆收藏,留下了珍贵的文化交流的印记。尚老师表示这次赴美展演除了传播京剧之外,国粹京剧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与责任。希望京剧与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为中美关系长期深刻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今年中秋期间上海京剧院举办古诗词京剧演唱会,京剧音乐剧场《月光下的行走》分别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和巴黎13区政府礼堂演出。海外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派驻国外的官方文化机构,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恰逢中国传统佳节以及中国国粹艺术展示,中华文学艺术之美,打破国界及语言障碍,引发了人类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契合。
此外,上海越剧院的经典折子戏赴加拿大巡演,上海沪剧院《邓世昌》赴台湾参加第七届海派文化艺术节,上海戏剧艺术中心赴香港参加小剧场戏剧节等等,无一不传递着东方之韵的魅力。一张张中国脸谱、一张张中国名片中华名片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上海戏曲工作者紧抓潮流接触点,传播中国声音,传发中国声音,为世界认可中国、了解中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电影艺术与戏曲结缘。电影进入中国之初,戏曲艺术与影片有紧密的联系。100多年来,戏曲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用影像记录下珍贵的时代资料,也探索着两种艺術形式的交流发展。2013年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京津沪市委宣传部等共同参与实施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剧电影工程正式启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尤其是《3D霸王别姬》,在致敬经典的同时贴近时代,受到国际大量的关注。《霸王别姬》也代表中国首次获得了世界3D电影的最高奖。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用最新的电影手段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外国人,不仅能把京剧发扬光大,而且能以不同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2015年至今,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先后拍摄了3D电影,加上之前拍摄的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及前不久刚刚制作完成的3D电影《曹操与杨修》,第一轮拍摄成果已初步显现。3D昆曲电影《景阳钟》在国际电影节上一举夺得最佳戏曲影片奖和最佳戏剧导演奖。3D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获得第十二届中美电影节最佳戏曲电影,第二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运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有益的探索,也引发了我们对焕发戏曲艺术新活力的思考。
戏曲艺术要实现创新发展,传承重要,传播更为重要。今天我们的戏曲“走出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展示,更要把戏曲本体最核心的美学特质展示出来。输出的是中国文化,展示的是中国精神,彰显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国际戏剧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非常有限。如何运用现在技术手段做好推广传播,我们戏曲人还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立体、全面展示中国风采,努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王珮瑜(著名京剧演员):
非常感谢论坛组委会对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邀约。我把京剧艺术传播的话题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从除夕夜到现在,我上了很多节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见一些老朋友说“网红来了”。“网红”过去这个词并不是褒义的,我说我是一个传统艺术从业者,大小也算个艺术家,怎么能是网红呢。但是不知不觉把你推到这儿了,你不承认也不行。对于我来说,首先你红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后会有很多的平台,你可以去为京剧,为自己,为戏曲艺术发声,这是一个很好的事。但我也觉得越来越带着沉重的枷锁在那儿舞蹈,看似拥有了很多的机会,看似拥有了很多话语权、影响力,但其实越来越多的话不能说,越来越多的事不能做,因为有很多的人看着你,有很多人希望你提供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有好的作品。但是大家知道很多娱乐的平台是无法给你提供这些东西的。
所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保持一个京剧演员的基本属性,同时又能够非常好的利用今天这个娱乐的平台,为自己,为京剧艺术,为戏曲艺术继续发声。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答案,只是说守住自己的一个底线,就是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而哪些事情通过一些设计,通过考量可以尝试。可以说,我在传播京剧的这条道路上算是一路狂飙,一直也没有停下来,也挺劳累,也挺折腾的。如果说我个人的愿景是“传统艺术的时尚演绎者”,我所代表团队的愿景就是要让尽量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京剧的好玩,京剧的有趣,进而了解它,亲近它。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这件事情对标就是那些认为京剧不好玩的,认为京剧没意思的,认为京剧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投入很多的东西来为京剧的白丁做解读,做解释,也算是做了一些开垦性的工作。假设我面对的所有人群都是从来不听戏的人,从来不走进剧场的人,甚至对京剧完全漠视的人。大家知道一个人的时间确实是有限的,做了这个,不可能做那个。我发现我很多时间不够用,所有人时间都是一样的,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做很多事情质量会下降。当你关注的东西放在那块的时候,这一块一定会受到干扰。所有的大师、艺术家和所有的人在通往顶点的通道里,一定会有这样的问题。我知道未来会找到一个办法解决,但目前我正在焦虑当中,我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做的这些面对普通非京剧观众所做的普及工作,引来了一些原本就是京剧观众,或者原本就是戏迷的质疑和不满。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刚才说招黑,你说了一些所有人都能听懂的事,那些戏迷就觉得你在那废什么话,我们都懂,你还是好好唱戏吧——我知道我要做的这个事情一定会经历到这些质疑。
当我们引发了老戏迷的质疑和不满的时候,我也会纠结,因为这些人是我们京剧的基本观众,也是不管做什么都不愿意丢掉的观众。做好平衡也是重大的课题。后来我就想,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不可能取悦所有的人。所以目前阶段对我来说,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更多从来不看戏的人走进剧场,当他有一天成为京剧艺术和戏曲艺术知音的时候,我们会做到更好的服务。
我现在也算是半个创业者,带着一批80、90后每天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我每天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一边要面对严酷的市场,这个市场是个富有竞争的戏曲市场,一边要兼顾着传统体制剧团、剧院过往的同事和合作的伙伴。既要了解我们这个行业的特质,了解我们行业的规范,同时又要兼顾市场的商业。而这些东西没有人教会我应该怎么做,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不断地磕磕碰碰当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办法,而不幸的是这套办法不能够一劳永逸,也许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