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专项 开放、综合和联系实际重难点专项分类训练
点击重难点
一、联系实际题的内容特点
习题取材主要涉及自然、生产、生活、科研、资源、环境、新的科技成果等许多实际问题,结合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学科基础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二、联系实际题的命题目的、特点 1命题的目的
考眚学生应朋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未来,培养学生刘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题目的特点
题目具有情景信息新颖、知识范围广泛、社会效用较强、知识要求低、能力要求高、解题方法巧等特点。答案可能不唯一,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解答。解题时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推理、变通、解决之前没有直接接触过的问题。
三、联系实际题的能力要求 1敏锐的观察能力。 2知识迁移的能力。 3信息处理的能力。 4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联系实际题的解题策略 1简化题设情景:
要求学生在处理题设情景与解题的关系时,删除无关因素,简化问题的情景,使问题简洁、明了,以便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联系实际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科研生产实际。解题时,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试题,特别是试题中的提示或分析内容:从中寻找与所学概念、理沦、规律等的有机联系,形成完备的解题条件。
3理顺解题环节;完善解题规范。要求学生在通读全题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过程的相互关系,在已知条件和待求日标之间建立桥梁,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策略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联想、转化、抽象或解答,最终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答案。
评析中考点
考点1 啄木鸟是我们熟悉的森林益鸟,它有形似凿刀的喙和长而带钩的舌,因此在消灭农林害虫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啄木鸟在树上攀跃的过程中,用喙叩树,像是给树诊病的医牛,当觉察到树内有虫子爬动时,就啄破树皮,用舌将虫子钩出来吃掉,故有“森林医生”的美称。
(1)啄木鸟的喙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此结构有利于增大 (填“压
1
力”或“压强”),从而啄破树皮。
(2)啄木鸟“觉察到树内有虫子爬动时,就啄破树皮”这一过程在生理学上称为 。
(3)在“树→虫子→啄木鸟”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是以 能的形式流动的。 (4)用啄木鸟消灭农林害虫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除了具有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的优点外,还有的优点是 。
※解答辨析※
(1)啄木鸟的喙有利于增大压强。
(2)啄木乌“觉察到树内有虫子爬动时,就啄破树皮”这一过程在生理学上称为反射。 (3)在“树→虫子→啄木鸟”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是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的。
(4)生物防治的优点:没有污染;对人畜安全; 对植物无害;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等。
※考点点评※
本题以“森林医生”啄木鸟为载体,考查的知识点多。考点有增大压强的方法、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及生物防治害虫的优点等。
考点2 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为其提供电能的铅蓄电池(又称“电瓶”),它的优点是可以充电循环使用。电瓶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铅(PbO2),负极材料是金属铅(Pb),电瓶内所加液体是溶质质最分数为36%的稀硫酸,放电(为外界供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PbO2(固)+2H2SO4+Pb=2PbSO4↓+2H2O。当放电时,反应物反应掉一定量后,就会导致电压下降,不能正常使用,这时就必须及时充电。 (1)电瓶在放电时, 能转化为电能。
(2)假如某个电瓶中铅的质量为l 800克,内装36%的稀硫酸1 200克,当有310.5克的铅参加反应时,需消耗稀硫酸中溶质多少克,此时电瓶中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最后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思路点拨※
电瓶在放电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10.5克铅与稀硫酸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纯硫酸的质量,然后计算出电瓶内剩余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辨析※
(1)电瓶在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解:设需消耗纯稀硫酸x克,同时生成水y克。
2
PbO2(固)+2H2SO4+Pb=2PbSO4↓+2H2O 196 207 36 x 310.5克 y
196207 x=294克 ?x310.5克20736 y=54克 ?310.5克y
原来m溶质=1200克336%=432克 剩余m溶质=432克一294克=138克。
剩余m溶液=1200克一294克+54克=960克。 剩余H2SO4%=138克/960克≈l4.38%。
答:需消耗稀硫酸中溶质294克,此时电瓶中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l4.38%。
※考点点评※
本题利用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为其提供电能的铅蓄电池(又称“电瓶”)的热点问题为背景,研究能量的转化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解题时要注意纯硫酸质量的变化。
考点3 某科考小组在专业潜水员的指导下,到千岛湖调查水下沉水植物的种类、数量
-33
及分布情况。他们携带的潜水气瓶的体积为7.2310m,空瓶的质量为6kg,内充有3kg供潜水员呼吸用的液化空气,如图所示。
(1)沉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者。
(2)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沉水植物种类逐渐减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压增加 B 光照减弱 C CO2浓度增加
(3)在潜水过程中,开始阶段潜水气瓶是有助于潜水员下沉的。请你计算,至少用去多
33
少千克液化空气后,潜水气瓶才有助于潜水员上浮。(g取10N/kg,ρ水=1.0310kg/m)
※思路点拨※
沉水植物作为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而植物是要利用光台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所以在水中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光照逐渐减弱,沉水植物种类会逐渐减少。要使潜水气瓶有助于潜水员上浮,至少使潜水气瓶所受的总重力小于潜水气瓶受到的浮力。
3
※解答辨析※
(1)沉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2)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沉水植物种类逐渐减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减弱。
33-33
(3)潜水气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310kg/m3l0N/kg37.2310m=72N。 m?GF浮72N???7.2kg。 gg10N/kg至少要用去的空气的质量为m=6kg+3kg一7.2kg=1.8kg。
※考点点评※
利用科考小组对千岛湖沉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调查而编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影响植物的生长的因素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考点4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王豫在短道速滑项目中勇夺三金,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冠王”,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如图是王濛专注比赛的情景,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她的速滑鞋冰刀刀体厚度只有1.4±0.1毫米,长约35厘米,重约3千克,而王濛体重58千克,当她穿着这双“战靴”站在起跑线上时,对冰面的压强大约是 帕。 (2)当王濛一听到发令枪响时,似离弦之箭,冲在最前列。听觉是在人体的 部位产生的。
(3)速滑鞋鞋身是用牛皮制成的。牛的全身都是宝,牛在生物分类中属于 动物,它的生殖特点是 、 。牛肉中含有大量 ,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适量摄取,因为它是 。牛粪是草原牧民最为重要的燃料,牛粪在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 能转化为 能。 (4)鞋底全部是由精致的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含碳量高于90%,它的比重不到钢的l/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是钢的7~9倍,碳纤维是 。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科 C有机合成材料
(5)王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她平时刻苦的训练。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肌肉组织会处于暂时性缺氧状态,此时肌肉细胞会进行 ,并产生乳酸,导致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疼现象。
※思路点拨※
当王濛穿着这双“战靴”站在起跑线上时,她对冰面产生的压强可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计算,同时利用听觉的形成、哺乳动物的特点及材料等知识解题。
4
※解答辨析※ (1)根据p=
FGmg(58千克?3千克)?10牛/千克6
===≈1.24310帕。
0.0014米?0.35米SSs (2)听觉是在人体的大脑部位产生的。
(3)牛在生物分类中属于哺乳动物,它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牛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适量摄取,因为它是构成细胞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牛粪在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热(内)能。 (4)碳纤维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5)肌肉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并产生乳酸,导致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疼现象。
※考点点评※
本题利用冬奥会上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为载体,考点较多,有压强的计算、听觉的形成、哺乳动物的特点、人体的营养素及呼吸的种类等。
聚焦失分点
易错 据《自然》杂志介绍:地球上树木生长的最高极限约为122米~l30米。下列关于树木长高有极限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空空气稀薄.影响了树冠的光合作用 B高大的树木更容易招致风折雷劈
C 树木长高有极限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重力的存在制约了水分在树木内向上运输的高度
※对症下药※
树木长高有极限的原因容易错选为A。许多同学会认为其原因是高空空气稀薄,影响了树冠的光合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树木长高的高度与空气稀薄的程度无关,故A不是树木长高有极限的原因。本题选C。
※提分练习※
下列关于电动自行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车轮转轴内装有小钢珠是为了减小摩擦 B车把(车龙头)是省力杠杆
C动力系统的电动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 D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惯性
探究与思考
探究 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但一个城市自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l2次,碳排放量也会有2611吨。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l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话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