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和练习(附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和练习(附答案)

专题一 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

【时代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

1.政治:王权与神权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金石并用”时代;农业“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由官府垄断。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3.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盛;科技文化成就辉煌(诗经、楚辞、帛画等)。 【考点整合】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周分封制

⑴实行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央难以直接管理广大地区;贵族力量强大。 ⑵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⑶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⑷诸侯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等义务。

⑸影响:通过分封扩大疆域,巩固周王统治,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独立性,实力不断增强,造成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宗法制

⑴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⑵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之间权力、财产分配与继承关系。⑶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宗法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影响:与分封制相表里,把“国”与“家”紧密联系一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影响深远。 3.礼乐制度

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经济发展和变革 (一)夏商西周经济 1.农业

⑴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公田”是贵族占有的土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无所有权。

⑵耕作方式:早期使用石、骨、木质的耒耜“刀耕火种”;奴隶集体劳动。 ⑶农业地位:农业是古代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立国思想形成。

2.手工业:麻纺织、丝织业、青铜铸造业发达。以商代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为代表。 3.商业:商朝-最早货币“贝币”、职业商人产生;西周工商业官营“工商食官”。 (二)春秋战国经济发展和变革 1.农业

⑴土地制度: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租佃关系确立。

⑵工具技术: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兴修水利: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⑶生产方式:春秋时期,出现以小农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①原因: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1 / 7

2024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和练习(附答案)

②特点:自耕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2.手工业: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手工业生产方式有:

⑴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少量进入市场。 ⑵私营手工业:私人作坊经营,产品主要在市场销售。 ⑶官营手工业:西周开始,“工商食官”

3.商业和城市:各国纷纷铸造青铜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出现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一些诸侯国都城成为著名商业都会。 三、先秦文化

1.商周甲骨文和金文

⑴甲骨文:20世纪初在殷墟(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文字,是最早成熟的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也是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

⑵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来形成标准字体——大篆。 2.孔子和老子(春秋) ⑴孔子:

①生平:出身鲁国没落贵族;从政失败,周游列国却难受重用;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整理古典文献《六经》;创立儒家学派。

②主张:思想上,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为政以德;提倡人治。教育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当仁不让于师等。

③评价: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开创了“学在民间”,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对中华文化传承起重要作用。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⑵老子:

①生平: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②主张:认为“道”为世界本原;提出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③评价: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⑴儒家:

①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②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性恶论”。

⑵道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也”。 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⑷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中央集权。 4.“百家争鸣”的意义

⑴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⑵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⑴科技:战国发明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⑵文学:

①《诗经》:孔子编订,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为西周至春秋四言诗,其中“国风”主要反映平民生活,体现了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

②屈原:用楚国方言创制“楚辞”体诗,《离骚》是其代表作,体现浪漫主义、爱国主义。 ⑶艺术:战国至汉盛行帛画,浪漫、神秘,而不失古拙。 6.春秋战国文化发展的原因

⑴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⑵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对人才的渴求,也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⑶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2 / 7

2024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和练习(附答案)

随堂训练

专题一 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

1.(2024?全国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24?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2024?全国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4.(2017·全国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5.(2017·海南)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6.(2016·海南)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7.(2024?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8.(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3 / 7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2024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和练习(附答案)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9.(2017·全国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10.(2024?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1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12.(2016·海南)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13.(2024?海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 7

2024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和练习(附答案)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分)

随堂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4.【答案】 A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试题围绕主干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展开,所涉及的三个封国,分别位于今天的北京、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这些地方相隔较远,但总体上位于东方,是原来殷商文化的分布区,与来自西方的周文化不同。因此,将周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有助于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所以正确答案是A。而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

5 / 7

2024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和练习(附答案)

2024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和练习(附答案)专题一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时代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1.政治:王权与神权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2.经济:“金石并用”时代;农业“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f47n1k64g7g2499ip734mu7526k9200fl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