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②微径:指小路。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3.诗歌鉴赏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全诗紧扣一个“________”字,按________推移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3)“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4)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答案】 (1)游;时间

(2)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3)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5)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解析】【分析】(1)题目“游山西村”紧扣一个“游”字展开写。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所以全诗按照时间推移

展开叙述。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学出了农家的美好和热情好客,一个“足”字,是“充足”之意。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3)“古风存”一句展现出的是对农民美好品质的赞美,突出农民服饰的简单、朴素,据此作答即可。

(4)《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的两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包含有困境中蕴涵希望的哲理。

(5)花是红色的,在视觉上,红色的花容易联想到红色的火,所以古人往往用火,明,一类的词来形容。柳是绿色的,在视觉上,古人把绿,青,黑,归作一类。明明是一头黑发,古人写作青丝,明明是黑色的鬓角,古人写作绿鬓。这里就用黑,暗一类的词形容柳。

故答案为:(1)游;时间

(2)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3)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5)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主要内容的把握。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展开,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基本能力。解答的时候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具体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具体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霁夜① (北宋·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⑤。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⑥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霁夜:雨过天晴之夜。②孔平仲: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③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⑤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⑥南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 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 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

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

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欣悦的意趣。

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1)B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表述错误,颔联“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项“表现出”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⑴B;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①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

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解析】【分析】(1)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木芙蓉”,实际上是借“木芙蓉”来写人。特别是“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6.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孤身一人客居旅店,不禁忧郁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是首联“凝情自悄然”一句的具体化,描绘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 C.颈联写由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纵然做梦,也梦不到故乡。 D.尾联以设想之词描绘出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 (2)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点明了题旨,又为全诗奠定了哀怨愁闷,悲从中来。

B.颔联“警”字极富炼字功夫,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C.颈联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虚实相间,读起来荡气回肠。 D.本诗意象鲜明,画面清晰,抒情明了,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答案】 (1)C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②微径:指小路。③霁:雨停天晴。(1)发挥想象,描绘“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f3hq17kpt6vudb8bhn079ew80o9bl00sb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