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 作者: ———————————————————————————————— 日期: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在人类积累的经验和大量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是德国医生迈尔(Robert Mayer,1814~1878)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Jan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各自通过独立地研究做出了相同的结论。迈尔于1845年出版的《论有机体的运动和新陈代谢》一书,描述了运动形式转化的众多情况。焦耳直接求得热功当量的数值,给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1847年亥姆霍兹(Hermann Helmholtz,1821~1894)在有心力的假设下,根据力学定律全面论述了机械运动、热运动以及电磁运动的“力”互相转换和守恒的规律。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由于蒸汽机的制造、改进和广泛采用,以及对热机效率、机器中摩擦生热问题的研究,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能的概念的形成

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1569~1650)最早提出“运动量”守恒(即动量守恒)的思想。他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粒子体系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它们的总运动量保持不变;粒子相互碰撞产生的力通过它们的运动量的改变来量度。不久,德国物理学家莱布尼兹(G.W.F.Leibniz,1646~1716)对笛卡尔提出挑战,他引入“活力”(Vis Viva)的概念。他所指的“活力”,是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的平方之积,是一个标量;而笛卡尔的“运动量”是矢量。莱布尼兹认为“活力”才是“力”的真正量度;物质受的力和它所通过的距离之积等于活力的增量。莱布尼兹的“活力”实质相当于物体的动能,其数值等于动能的两倍。后来J.伯努利(J.Bernoulli,1667~1748)将“活力守恒”当作莱布尼兹的“活力”原理的一个推论提出,他认为当活力消失后,它并没有丧失作功的本领,而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显然,J.伯努利扩大了莱布尼兹的“活力”所指的范围,把势能也列入了活力的范畴。

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的争论持续了半个世纪,最后调合双方的是数学家达朗贝尔(J.L.D’Alembert,1717~1783)。他指出这场争论只不过是术语的问题,实质问题是统一的,因为笛卡尔的“运动量”是力对时间的积分,而莱布尼兹的“活力”是力对空间线度的积分。这里面蕴藏有冲量积分的思想。

1787年,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J.L.Lagranage,1736~1813)在《分析力学》一书中证明,在某些粒子系统中,每一个粒子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和速度的函数,不管发生什么运动总是保持不变。这个函数是两部分之和,一部分表示运动的动能,另一部分表示势能(当时还没有“动能”和“势能”这两个术语)。这个函数是拉格朗日函数,它对速度的偏微商等于笛卡尔的“运动量”,即现在所称的动量。由此可见,“活力”守恒或机械能守恒原理,就是由拉格朗日等一些数学家和力学家提出来的。 1807年,杨(T.Young,1773~1829)创造了“能”这个词。1826年,蓬瑟勒(J.V.Poncelet,1788—1867)又创造了“功”一词。从此以后,机械能守恒定律就不仅是数学家著作中那种抽象的、广义的函数形式,而是物体的具体运动形式和规律的直观写照了。

伏打电池的发明(1800年)给揭示能量转化与守恒现象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热、光、电、磁和化学结合,生物的生命力在能量概念的基础上开始逐步统一起来。卡里斯尔(A.Carlisle)和尼柯尔逊(W.Nicholson)电解水的实验(1800年)表明电能和化学能可以相互转化;奥斯特(H.Oersted)发现的电流磁效应(1820年)表明电能与磁能存在某种可转化的关系;法拉第的电磁旋转现象(1821年)第一次揭示了电磁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可能性;塞贝克发现的温差电(1822年)证明热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法拉第在1831年发明第一台

直流发电机,第一次实现了机械能向电磁能的转化。焦耳测量焦耳热的实验,以精确的结论总结了化学能、电能和热能之间的关系。1845年法拉第发现的磁致旋光现象,更深刻地揭示了电、磁、光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所有这些表明,19世纪的能(或力)的概念已不像17世纪那样仅仅局限于机械能的范畴,也不像18世纪那样局限于机械能和热两项内容。因此,这就要求物理学家收集各个领域的发现,归纳它们的数据,从中抽象出一个既能表征各种现象的基本特点,又能表示各种力(或能)相互转化的精确形式。在这方面,卡诺、迈尔、焦耳、威廉·汤姆孙、克劳修斯,特别是亥姆霍兹做出了主要贡献。

2、迈尔的贡献

1840年,德国医生和生理学家迈尔(Julius Robert von Mayer,1814—1878)作为一次航行的随船医生,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做了一次静脉切开手术实验。他发现流出的血十分红艳,以致误认为错动了人体的动脉。但经过反复检查,证明流出的血仍是静脉血。迈尔由此认为,热带人的静脉血比寒带人的静脉血要红些。理由是:热带环境温度高,人体消耗热量比寒带人相对低得多,静脉血管中红血球还携带有大量剩余的氧成分。他把有机体的这种化学过程和无机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第一个热和机械运动的当量概念。

1842年,迈尔发表了《论无机自然界的力》,第一次提出了力(即我们所说的能量)不灭和可转化性原理以及热功当量的计算。迈尔从无机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形式中抽象出一个“力”(Krafte),指出“力”的可转化性。他根据哲学中的因果律,将“力”等效于哲学语言中的“原因”,将某一“力”的产生效果或它的变化形式称为“效应”,用“原因等于效应”(causa aequeat effectum)这句话简明地概括能量守恒原图5-4罗伯特·迈尔 因。他说:“力是原因,对于它们可以直接应用这样的基本原理:原因等

于效应。如果原因c产生的效应是e,那么c=e。如果 e接着又是另一效应 f的原因,就有e=f,如此类推:c=e=f=……。”

迈尔认为,“力”跟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其区别仅在于一个无重量,另一个有重量。为了把“力”类比于物质,以便从物质的质量守恒的定律之中平行地推出能量守恒定律,他就把物质定义为无机界中的第一种“原因”,把“力”定义为第二种“原因”。他说:“在自然界中我们找到了两类原因,我们从经验得知,它们中间不发生转换。一类由那些有重性和不可入性的性质的原因组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另一类则由那些不具备这些性质的原因构成——这些是力。根据原因等于效应的哲学原理,我们就可以认为,‘力’是不可灭的、可转化的和无重的实体”。

迈尔通过这些事实分析,断定热属于他的“力”或“原因”的范畴。最为可喜的是,迈尔根据空气被压缩后温度升高的事实推论热是物质中的粒子的运动。他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当物体中的粒子的距离缩短后,物体的热量增加。他还把落体和地球当作一个整体,认为一个重物从高处落到地面,使它们的距离变成零(按他的话来说,地球的体积缩小),结果就要产生热量。从下面的一段话我们便能看出,作为医生的迈尔对热运动性质的理解已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他说:“我们可以设想在落体力、运动和热之间自然存在着联系。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物体的单独粒子间运动得更接近时,热就会出现,即压缩产生热。那种束缚着最小的粒子的力和分隔这些粒子的最小的空间,必定在大质量和可测量的空间方面清楚地得到应用。一个重物的落下实际是地球体积的减少,因此必然与产生的热有某种关系。这种热必定精确地正比于重量的大小和它距离地面的原来的距离。根据这种考虑,我们很容易导出上述联系落体力、热和运动的关系。”这里的“落体力”、“运动”可译成现代语言的势能和动能。

迈尔接着指出:“如果落体力和运动等价于热,那么热自然要等价于落体力和运动。”

迈尔在这里将他的因果律娴熟地用于分析热和机械运动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热功当量的概念。他并根据落体的势能全部转化为热作了初步估计:“重量从大约365米的高度落下(所产生的效应)对应于给相同质量的水从0°C到1°C所加的热。”这个值显然是不够精确的。到了1845年,他就根据压缩空气产生热的实验给出了热功当量的推导和计算方法,那时他利用了气体的等压比热与等容比热的差的实验结果,并借用了理想气体的内能与体积无关的假设。

迈尔在1842年的论文中把无机界所有能量形式归纳为五类“力”,即“落体力”(重力势能)、“运动”(动能)、热(包括光的辐射能)、电(电能和磁能)、以及化学亲合力(化学能)。他认为“力”是以“不可灭性和可转化性的统一”为特征的,力的转化意味着“运动的停止不可能不引起另一种运动”,“一种力一旦处于运动就不可能消灭,仅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一种力与它所转化成的形式是“同一个实体的两种不同的表现”,这种实体有一个最终的形式,即所谓的“原始力”(Urkraft)。“原始力”的大意是指,任何形式的力都由它在相当条件下转变而来。由此可见,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的最初的形式是迈尔提出的。

3、焦耳的工作

焦耳出生于曼彻斯特一家酿酒作坊的家庭,对作坊中的热机和直流电机效率进行过长期观察,由此对机械功、化学能和电能与热能的转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他研究了一磅锌获得的电池能量来转动一台直流电动机所得的效益;他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在1840年12月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导线的热量损失与所通过的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与导线的电阻成正比。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热损失称为“焦耳热”。 “焦耳热”的发现无疑使焦耳认识到,隐蔽在神秘的自然界中任何复杂的转化都可以通过实验来确立起定量关系。从1841年到1843年1月,他连续进行实验,试图掌握热能与化学能的当量关系。焦耳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他把测量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关系转换为测量机械能和热能的关系转换。于是他设计了一种特殊发电机,其电枢插在一个盛有水的密封玻璃管内,让电枢在一对固定电磁极内高速旋转,经过一定时间,包围电枢的水的温度升高。通过计算水中热量增加和所耗去的机械功算出

图5-5为焦耳 了第一个热功当量值。但由于电枢内部的磁滞涡流(当时还不知道有这

种现象)和反感应现象,致使所测得的数值不十分精确。经过这次实验,焦耳确信热不是法国人所说的那种热质,而是机械运动的结果。加上他早年受到道耳顿的原子论思想的教育,再联想到隆福德伯爵的实验,就深刻地认识到热是物质粒子的振动的宏观表现。

1845年,焦耳不再通过电流的媒介而直接测量机械功转化为热量的情况。他做了两个实验,一是通过压缩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来测量热功当量,二是人们所熟悉的浆轮实验。在他的浆轮实验中,他使一个浆轮浸在盛水的密封圆筒中,用重物使之转动。当重物下落时,带动浆轮旋转,浆轮搅拌水使水温升高。焦耳根据重物质量下降的距离及水温的升高测得热功当量为781.5英尺磅(如图2-3)。接着,他又把水换成鲸油或水银,分别进行测量,测得热功当量分别为782.1和787.6英尺磅。1849年,焦耳用同样的方法测得更精确的热功当量数值为772英尺磅;现在一般采用的热功当量为 778英尺磅(即 4.18焦耳/卡),比焦耳所测值略高百分之一。 1847年5月《,曼彻斯特信使报》发表了焦耳一篇题为《论物质、

图5-6焦耳测量热功当量的实验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作者:————————————————————————————————日期: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ep7a6915879ew80o94h77xpo5846y00qw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