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并列或选择关系。如: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与”也经常作介词用,常和它的宾语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引入行为动作伴随的对象,这时“与”前后的成分不并列;而连词“与”不充当句法成分。其次,介词“与”前后的成分不可调换,连词“与”前后的成分可以调换。再者,介词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连词则不能。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追日》) 君安与项王有故?(《史记?鸿门宴》) 2、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两件事情的联系。既可以使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用在偏正结构中,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往往是顺接。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3)用在主谓结构中,即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逆接或假设。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 3、则

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如: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用于平行的两句中形成对比。如: 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 (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假如”等。如: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如: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则”与“而”有许多相通之处,区别在于“而”连接的两项之间可以是相近的,也可是相反的;“则”连接的两项只能是前后相承,不能相反。

4、之

“之”原是动词“到某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经常用来表示复指,因而逐渐虚化为连词。与其它连词不同的是,“之”不连接联合关系,只构成偏正关系。有教材将“之”归入助词或介词。我们认为它的基本作用是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归入连词。

连词“之”主要有两种用法: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字,但是功能不同。“的”与前面的成分一起构成“的”字短语,相当于名词。如: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1、与“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并列或选择关系。如: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emnv204u903ypi6bta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